迷这一池莲,醉那一方湖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江南风景秀 最忆在碧莲 娥娜似仙子 清风送香远”。这是古诗词里江南的莲。“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这是古诗词里江南的水。江南,从来都是幅美景,那烟朦水雾、玉柳画桥、风帘翠幕、过雨荷花;碧湖漾水、诗舫楼阁、吴酒微醉、月明船笛,是它浓妆淡抹总相宜的绝佳妆扮,可如今,在“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飒飒北国,在雄浑壮阔、波涛翻滚的黄河边上,悠悠旖旎出了田田的莲叶、婉婉的荷、清清的流水、碧碧的湖…… 北方的我,迷恋上了黄河边上这一池的莲,陶醉在了黄河脚下那一方的湖……
一 这一池的莲
一望无际的莲,田田的叶子,象碧色的海,安然的波澜在起伏、在荡漾,吸引着观赏的游人象鱼一样深情地游入了它的心田。走在莲池的木栈道里,人就融在了碧海里,满眼的绿,硕大的莲叶,挤着、挨着,密得上不透风、下不透水。脚在栈道上移动,只是不见了脚,只看到红的衣、白的褂、五彩的衣在碧海里飘然穿行而过。
还未到莲开得最全盛的时节,零星地散了些白花的苞在碧海里。早晨才下了雨,大海碗般的莲叶底里盛放了好些粒雨珠。好奇心起来,轻轻一抖莲叶,那晶亮的珠子便轻巧巧蹦跳开来,即是白居易笔下的“大珠小珠落玉盘”。再淘气开来,使劲抖那莲叶,大的小的亮珠竟然不去互为沾连,只是欢乐地跳着自己的“绿裳雨舞曲”,节奏更为急速、跳跃,象安塞腰鼓里风急雨促一般的鼓点。舞得正欢,跳得正劲,一只手“啪”地一拍莲叶,叶的一角往下一沉,那大大小小的亮珠子便“哧溜哧溜”赶集一般汇成了一条线,接着就鲤鱼跃龙门,一个个地又断开来,带着太阳光透射的玲珑五彩,急火火地投赴入了莲池喃喃呢呢的藻衣里,霎时便不见了踪影。一抬头,是摄影师喜喜的笑,急急的语“来,看、看,这次手疾眼快,终于拍好了这水珠坠落的刹那间,多美!”
“是呀,多美!”这里是垣曲下亳村的千里荷塘,移步前行,拨开绿蓬蓬的莲叶,一朵俏俏的白莲含苞待放。纤尘不染的花瓣如少女轻启的唇般柔软,丝丝的脉络半隐半透,象披了雾纱一般地朦胧,又象浴在牛奶中一般地甜软。花苞半合半启,象一座白色关了灯的小灯塔。纯纯的白,圣洁得不沾染一丝人世里的烟火。好奇心等不及了那花的盛开,轻轻地拨开内里的花瓣,象轻启了一扇等了一世纪的门,鹅黄色的梦幻奔泻而出,茸茸的花蕊萌化了一颗等待的心。碧绿、皎白、浅黄、明黄与鹅黄,色彩在这里有了神奇的交汇,共同约会在神一般的圣洁里。还是让它自然盛开吧!轻轻放开花瓣,那片鹅黄就半隐在了白色的门户里。如果时间允许,自己一定会搬个小凳子,花前一坐,右手托腮。这副场景如若画成一幅画,一定就是“静待花开”吧!
走到木栈道的尽头,是一条长满野草的湿泥小路。早晨刚下了雨,小路糯糯软软地、半湿不干踩着倒也舒服,小野草精神抖擞地别有生趣。湿润的空气里混了草的清、荷的淡,丝丝缕缕、淡有若无,这可否就是正经十足的“清新牌”空气?很多年都没有这样的味道了,那是小时候的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在田里浇地,水漫菜苗、坐于田间地头、小脚踩在水渠里“扑腾、扑腾”、大人们聊天欢笑着一起晒月亮的味道。那是故乡的春天,从晨光微曦的土窑洞里出来,满院子的苹果树、梨树、杏树,都开满了粉嘟嘟、白莹莹的花朵,还有奶奶的牵牛花呢,爬满了窑洞边上的半个土崖,空气里漫扬开来的就是这种淡淡的、甜甜的味道。
慢慢走着,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欣赏着池塘里的风光美景,心情愉悦。那一片荷绿层层叠叠,伸向远方,了无尽头。风一吹,象麦浪一般地翻滚涌动着,边上同行的朋友不禁脱口而出“莲叶何田田呀!”“其实这应该叫荷,荷和莲还是有区别的。”我随即回应到。朋友说“我以前有这方面的疑问,还专门查了一下,荷叶就是莲叶,荷花别名有莲花、芙蓉、芙蕖、菡萏、水芸等好多。”我不禁“扑哧”一笑,“我也专门查过,我查的是荷和莲属于同科植物,不过荷和莲的种类还是不同的,荷的叶片和花朵大,叶片是椭圆形,叶面会高于水面,花朵的颜色很少,主要有白和红;而莲的叶片像马蹄,叶面会贴近水面,花朵的颜色繁多。”
“说的倒也是噢,莲是那种小一点贴在水面上生长的,两者是有很多不同。咱们的公园里就有一池这样的,习惯叫它睡莲。”朋友补充道。“不过,荷和莲虽不同,但一般荷花也可以叫做莲花,而莲花却不能叫做荷花。莲是所有莲属植物的总称。”“那这么说,这一片称‘莲叶何田田’也是可以的吗!”“嗯呢,可以这么理解,不过到底准不准确,其中还有什么学问,咱们还是回去再仔细查一查,才能分晓得出来,权且就这么叫吧。”挺有意思,一番莲荷之辩倒也增加了许多赏莲之趣。
“咦!那是什么?”迎面是一片绿丛,以为是芦苇,水边吗,芦苇是最常见的了。可是那长长的细叶子飘逸着的风姿,又比芦苇更为滋润和俊秀,而且结了许多浅褐色的穂,感觉绒绒得,象狗尾巴草的毛穂子,但又要比它大得多了。远远地看去,倒象一个个挺直而立的小玉米棒子,却自带如莲一般亭亭净植的风韵雅致。“这是菖蒲 ,每年端午节百姓们总是将其和艾草悬挂于门窗以避邪祛瘟。”朋友用手盈握着我眼里的“小玉米棒子”应声而答。“噢,这就是菖蒲呀!”家里每年端年节总是买一把艾草悬挂于门上,街上很少看到有卖菖蒲的,所以对菖蒲是只闻其名而不见其踪,还真地不认识它。
“对了,永济在古时又叫蒲坂,就是因这菖蒲而得名的。据说在西周之前,永济这个地方遍地是水,但到了西周时期,水势慢慢减少,蒲草就长得特别茂盛。但遍地泥泞,人们为了行走方便,就割蒲草绑成捆,铺在地上以方便过往,所以就叫蒲坂……”身边博学多才的朋友侃侃而谈。噢,原来如此啊!不想在垣曲下亳村的荷塘里,了解到了和永济有关的菖蒲的历史渊源。这小小的菖蒲“生于尘世之中,却怀山野之清”。品质高洁、香远益清的莲择其而为邻,二者比肩站立,恍若夭夭仙子与青青子衿深情相携、款款相依,令人宛生倾慕之意,而无一丝亵玩焉。低下头,目光轻抚那菖蒲细长如兰的叶子,感觉其如此秀雅可人,温柔沉静,“浮游水中央,千春隔尘俗”。靠近耳朵去细听,似乎能听到水缓缓地从菖蒲的根部穿行而过的细碎声,拨动着夏日里的心也温柔了,随它一起静了下来。
静的时光,闭上眼,用心来聆听就好了。如此千里荷塘,带来的不止是美景的赏悦,更是心灵的一种沉静与皈依,且来静心享受这大自然的赐予吧!万物皆生灵,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感受着这静时光的韵律与脉膊。荷的花朵在慢慢地绽开,荷叶下的流水在缓慢悠然地流着,仿佛就这样流了亘古千年一般。突闻“咕咚”一声,睁开眼,一瞥,池塘的水面跃起一尾闪着鳞光的大鲤鱼,倏尔远逝,只在绿藻衣上泛起了圈圈的波。抬头,远处的群山在静默,树木在葱茏,云雾在缭绕;近处的鸟儿在欢叫,蝉鸣在回响,人儿也在静静地放松,松得好似进入了天人合一的境界,我就是山,就是水,就是那一片碧葱着的绿……
“快来,满池子盛开的红莲!”朋友欣喜的叫声惊醒了沉浸于静的我。顺着叫声看过去,那是一池惊世盛颜的红莲!满眼的胭脂菲红在盛开,感觉这不是莲,这是千百个少女轻抹飞红、浅眉低目、千姿菀尔、吟吟盛笑的娇颜!那回眸浅浅的一笑,就倾了城;那抬头轻轻的一瞥,就深了情。至此明白一见钟情即是如此的这般。呆了几秒钟,放眼望去,此时正是北宋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里的“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擎一朵红莲在手里,仔细来端详。花瓣圆展,丝络分明,在每片花瓣的尽头,自然地晕染了一抹嫣红,那是十七八少女纯洁的笑脸上娇羞荡开的飞霞。飞霞的红越来越淡,淡到莲花的心,是纯净无暇的白。白里衬着鹅黄的花蕊,里面拱出了圆俏俏黄色的莲蓬,结着它的籽,恋着它的家。红的莲亭亭玉立在田田的莲叶上,四围里是高耸细密的菖蒲插着缝来生长,众星拱月一般,疏密有致,越发衬出红莲的娇艳欲滴、粉目传情。唐代王昌龄《釆莲曲》里诗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此处池塘里到底是人是莲,亦傻傻分不清楚了。
都谓赏莲应看白莲,因它圣洁高雅、纤尘不染、卓而不群,是人品质高洁的象征。可是你看这半方池塘里风凌荷舞的红莲,正似一支在红尘里舞蹁跹的梦幻曲。看尽了人生繁华、尝透了人间百态,身上浸染了生命成长赋予它的磨难与色彩,却依然保持了自己曼妙的风姿,却依然有绰约而舞的热情。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认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爱它。”从这一点上来看,我更为喜欢红莲。
其实无论是红莲还是白莲,抑或平平常常荷叶上的小雨珠,都是美的,都是大自然里绿色生态的一种。天生万物,万物皆有灵,应在天地之间和谐共处。人是万物之灵长,应保护大自然,善于发现大自然的美、用这大自然里的青山绿水去创造出和谐生态更美好的价值。
伟大的母亲河黄河从垣曲的马蹄窝流出山西,在垣曲这一段形成了一大片的湿地。垣曲下亳村地处河谷,距黄河十里之遥,气候温和,土肥水足。在古时是商汤的故都,商汤曾在此誓众伐夏,并始建都于此,因此下亳村又名汤都亳城。它历史千年久远,文化底蕴绵延深厚。下亳村人抓住这些有利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开辟了3300亩荷塘,举办了全国闻名的荷花节。
人们在这里游商汤古都,赏千亩荷花。寻找心灵的憩园,回归自然的脉动。“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在这盈盈荷绿里,在这缕缕荷香中,在这朵朵美荷的盛开里,游人与大自然完美融合在一起,赏荷、摄影、垂钓,休闲观光、放松身心,整个垣曲县的旅游业很快被带动发展起来。同时村民们还大力发展浅水莲藕,一连串产业链的发展又为村里创造了不菲的经济价值。
朱自清在《荷塘月色》里描绘了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的盛世采莲图《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只是这幅盛世美景对于当时处于白色恐怖之下的朱自清先生来说,仅存于美好的理想愿望之中。但现今,我们黄河岸边的百姓们,却过上了美画如江南的幸福日子,应是这般景象:妖童媛女,荡舟心许,棹移船动,莲歌唱起“垣曲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二 那一方的湖
水天一色里我凝神伫望着,天那般地高远,沓漫得象无际的海洋,湖水又那般地安然,悠悠自在地随天去了远方。云朵在嬉戏,偶尔打个滚在蓝天的怀抱里,又扯了白色的飞絮轻飘飘地盖在了远山的眉黛。遥遥的湖面上水雾迷迷,山寂寂地隐没,象一位沉静的老者,捋着胡须,慈爱地看着云的淘气。
站在长长的木栈道的尽头,三面环水,近午的阳光正媚,映在碧水的湖面上,波光鳞闪,象撒了一层珠光金粉,难不成杜十娘当年的百宝箱是被一怒而倾在了此湖之中吗?低头看那细小的縠纹漾起,水面轻摇,温柔而恬静,人也好似晃在了摇篮里。微风轻抚着脸庞,弯弯的笑眼眯缝着,长长的发丝飘起,白色的裙裾在风中轻舞飞扬。水边湿地里绿色的芦苇微微颔首,一袭绿罗裳也摇曳在了那片烟濛水雾中。一只白灰色的苍鹭从绿葱的水草中惊起,划着细长的脚在水面上一掠而过,又鸣叫着展翅凌空飞起,瞬间融入苍茫的远山。刹那间,我想飞起那白色的衣裙,挥动那金桔色的帽子,抓紧头顶上浮游的白云,去追赶那苍鹭的鸟影,随它一起飞落在山的那一边……
“这儿的景真美,美得我走不动道了!”边上的游人面对着凌凌微波的湖水,禁不住发自肺腑地赞叹着!“一醉在此吧!”另一位拿着相机的朋友正在频频地按着快门,倒不知他是在自言自语,还是在回应着游人的话语。这么美的地方到底是那里哟?不急,也不远,就在古时叫蒲坂的永济,是永济的伍姓湖。
永济西临黄河,与陕西省隔河相望。永济段的黄河处于它流经的最后两段峡谷——晋陕峡谷和中条山崤山峡谷之间的冲积平原上 。永济市境内以平川为主,兼有山、滩、垣等地形地貌,并有内陆河涑水河与内陆湖泊伍姓湖。昨晚上,老公问我,“你们明天采风去哪里?”“永济的伍姓湖和鹳雀楼。鹳雀楼我之前去过,伍姓湖之前都没怎么听说过也没去过。”“伍姓湖呀,我倒是好多年前去过,啥也没有,水一点点,也没什么好景,影影乎乎记得应该有好些古代的名人游览伍姓湖的诗词笔迹,真没什么特别的印象。”听老公的磨叨,我心里就有了底,也没抱什么希望这个伍姓湖会有多好。即使就在进大门之际,景区的表演队在宽敞的大门口表演了热烈而激情洋溢的花伞舞和扇子舞,我都没有想伍姓湖会有多好,但现在,它给予我的完全是惊喜,纯纯粹粹的“真是没想到!”
大家尽情地欣赏着,赞叹着,用相机留下了伍姓湖各种美的瞬间, 然后陆续沿着木栈道返回到空旷的平台上。我仍然不舍得离开,栈道里只剩我一人,那就来独享一下这天赐的美景。静,静得恍若仙境;净,净得不染凡尘。在这个空灵的世界里,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倚在栏杆之上,只有风声、水声、芦苇轻摇的簌簌声、草虫鸣叫的唧唧声,除此之外就是自己的呼吸声。这个天与地好似都是我的,我又好似融在了湖水中,头枕在青山上,仰望着蓝天里,胳臂就是那四散里丛丛茂盛着的小洲,头发就是那依水而生、依光而美的苍苍蒹葭……一切都是那样浑然天成,这岂不是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之境界,人生里能有一刻这样的感悟,此生足矣!
陶醉、冥想,一种独处的快乐享受。一个人沿着水草依依、凄迷水雾的木栈道缓缓拾级而上,不禁想起刚才看到的几座石碑,石碑上刻的是清朝牛运震的《游伍姓湖记》,读完只觉言辞美俊,如历在目。“绿岚微晕,红林未脱。风平烟净,湖光潋滟。白云横抹,桥影参差。已而扣舷载咏、举酒相属,高宴转清,极望旷渺,乐可知也。……凫雁欢声,林木交舞,日暮景转,夷犹不厌。”看着现在这萋萋茂盛的芦苇飘摇,鸟飞鱼跃的湖光山色,感觉伍姓湖已经在渐渐恢复旧时之盛景。
毛泽东主席青年时期在湖南第一师范求学时,也曾读此《游伍姓湖记》,并作批注:“读《游伍姓湖记》,则见篇中人物,皆一时之豪;吾人读其文,恍惚与之交矣。游者岂徒观览山水而矣哉,当识得其名人巨子贤士大夫,所谓友天下之善士也。”现今主席的批注也用石碑雕刻,和主席的青年时期人物雕像一并坐落在伍姓湖景区。
缓步移到小平台上,平展宽阔,两边开满了五色的格桑花,点点缀缀于青青绿草隰地之上。昨晚吃了雨水的青蒿风摇助长,拔节窜高,深吸一口气,一种从小就喜欢闻的清新蒿草味冲撞入五脏六腑,人也如换了气一般神清气爽了起来。看那蜂儿嗡鸣,彩蝶起舞,青杨挺立,蝉声喝彩,夏日里一派生机葳蕤之景象!再看身边一块大石,“伍姓湖”三个大字直书其上,不禁好奇心顿起:为甚要叫伍姓湖?总要有个来历渊源吧!好似会猜游人心思一般,大石边上紧挨着一组雕塑:伍姓之源。读完石刻上之字,这伍姓湖的来历渊源也就一清二楚了。
原来这伍姓湖在古时名张扬池,为涑水、姚暹经流所注之地。《水经》郦道元注:“涑水又西南属于陂,陂分为二……东陂世谓之晋兴泽……西陂即张扬泽。”到了金代才被称为五姓湖,是舜裔五个姓氏:虞、姚、陈、胡、田的聚居地。到现代易名为伍姓湖。
大巴车一路行驶,新修的柏油马路平整宽广。杨柳遮荫,夏日里温热的风吹起,青绿爽翠的树叶哗啦作响,是在唱它心里的欢乐之歌吧。人心情也愉悦起来了,不禁也随它一起唱而和之。车停在一个造型优美别致的建筑之前,大家鱼贯而下。仔细一看,这是一个象苏州园林里的月亮拱门一般的造型,青瓦飞檐,赭色古香。月亮门中里镶了一块透明的玻璃,玻璃上书写的是清朝张淑渠的一首《泛舟五姓湖》,“五姓知名地,朱幡十月过。地偏人迹少,山静叶声多。碧浪摇丹树,清流映绿螺。鱼窥名士舫,鸥听野人歌。风定茶烟细,日高榜语和……”写尽了这伍姓湖的悠然闲适,却又充满了灵动的意趣。
这张淑渠乃清代山东济宁人,是乾隆时的进士。在永济做知县时创立了书院,把自己的俸禄捐出来为百姓办学,和蒲州的知府周景柱一同兴修水利,疏浚伍姓湖,在当时视为盛举。后来他调任朔州时,百姓们为之远送数十里,还为他立了生祠作为纪念。所以由此而观,为百姓造福的,人们自会让他流芳百世,名扬千古。时至今日,我们仍会在此感念张淑渠对于百姓的恩德。也希望如今在位之政府官员,能一心为公,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谋福利,倡导自然生态保护,为百姓创造宜居的绿色生态环境,让天蓝起来,草绿起来,山青起来,水秀起来,这才是真正为我们后世子孙造福,建立让后人铭记的千秋之伟业。
看着眼前正在青色秀起的山,澄碧如洗的水,我的心是如此的安宁,笑容渐渐洇起,泛起了爽朗的笑声……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不是吗!正在凝神呆思,一只小雨燕翩然飞来,落至月亮拱门中空的玻璃之上,成为其最好的点缀。“咦,又飞来了一只!”两只雨燕相映成趣,安安静静地交颈而立,好一对神仙眷侣!倏尔,一只黄爪子的小雀鹰飞来立于青瓦飞檐之上,探头探脑地左顾右盼,它可否也是在等待意中鸟儿的降临?哈哈!这三只小鸟儿,给这本就诗意朦胧的萋萋芳草地,又增添了一份天然的意韵和生趣,引得一众摄影大师们频频按动着快门,捕捉起这精彩的瞬间!
车继续向前行驶,导游带我们来到了伍姓湖入湖口水生态治理的地方。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翻板闸将涑水河上游而来的水进行拦截,水自流进入人工湿地的预处理区,经过各项处理,最后在压力泵的输送下,净化后的水被缓缓送出。这番治理,既改善了涑水河的水质,又为伍姓湖进行了补水。噢,原来我们眼里看到的美景,看到的湖光山色、水波浩渺、水草丰茂、珍禽啾然,这些天然美景的背后,都有着这样辛苦的付出。此时的感慨用流行语来表达就是“所谓的岁月静好,只是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真地,一切都在越变越好,多年前老公眼里干涸少水、荒滩一片的伍姓湖已经变了,变成了如今的北囯江南之盛世美景!永济政府能设身处地为当地的百姓们办实事,让大家拥有了一个更为自然和谐的绿色家园!
又行至一个景点,远远地就看到一片湛蓝的水,汪汪地,越晃越近,一群群一簇簇不知名的水鸟嬉戏玩闹于湖面上、芦苇间、舟船中,这简直就是一个鸟儿的水域天堂!急切地想要迫近,想要融入鸟儿们欢乐的世界,看一看它们如何地呼朋引伴、梳羽理喙、飞浴相翔。只是呼啦啦一大群人一拥而至湖前,近处的鸟儿立马四散惊起,眨眼间已了无踪迹。大家自嘲地笑了起来:“我们真是不受欢迎呀!”看来,这鸟儿们还是喜欢无人惊扰、自由自在的天地!不过,过了一会,大家安静下来,远处的鸟儿就逐渐三五成群地靠近了过来,有苍鹭、长脚鹜,还有很多的黑水鸭。听当地的人说,这里的鸟类共有三四十种,这两年就连珍贵的白天鹅都在此安家落户了。这还真是“栽下梧桐树,引得凤凰来。”是呀,满眼望去,这“湖波泮淼不知远,澄作汪汪千顷波”的自然美景,又怎会吸引不来奇珍异鸟们的青睐呢!
低头看此处的浅水湾,水清得象明镜,汪得象脂玉,经年累月的水草绣结成了黄的、绿的绒绒的毯,在这澄碧的泓波里,油油地招摇着,仿佛时光的老人摇着岁月的经筒,在给游人悠悠讲述着沧海变迁的过往……经筒转悠到了距今四五百年前的明代,朱元璋的六世孙襄垣王子朱俊襟,一袭青衫、峨冠博带;俊颜朗目、羽扇轻摇;风流倜傥,昂昂之鹤,正翩翩然临于一叶扁舟之上,览尽水姿山色之美景,吟赞伍姓湖上之盛颜:“地偏心远,轩榻皆幽。烟波渺弥,沙鸟上下,秋则芦花吹雪,夏则莲叶披云。把钓浮舟,开窗待月。村樵渔子,共话田园。可以忘老,岂直世荣之俱淡耶?”
朱俊襟自号芦花散人,他身为王室子孙,却淡泊名利,甘愿放弃优裕的皇室生活,在伍姓湖旁建起芦花散人别墅,独擅幽奇。夏赏莲叶、秋散芦花,垂钓邀月影,村樵话家常。写书立说,著有诗集《佩兰集》,可惜今已散佚。今人在湖面上为他塑像,再现了这位王子泛舟湖上美仑美俊之情景!
可见,无论古今,无论地位的尊贵与贫贱,人类对美好大自然的向往与亲近是与生俱来的。这是人内心里生命本质的一种呼唤,是人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和谐与共生!那就让这“随意春芳歇 ,王孙自可留。”之地的伍姓湖,来把我们游人的脚步也留下吧……
北方黄河上的风仍在朔朔地刮,浑黄的黄河水仍在浩浩地奔涌、翻滚、咆哮,掀起冲天的巨浪,磅礴着它的气势、雄浑着它的铿锵,壮怀着它的激烈!只是,现如今,我们黄河岸边的百姓们,可以喧腾着隆隆的腰鼓,壮观着滚滚的黄河,看那落日照着大旗,听那白马鸣着萧风,唱那千里的雷声万里的闪;也可以晃悠着小轻舟,迤逦着小碎步,袅袅婷婷地去采莲,婉婉悠悠地去赏湖,迷恋在这一池绿荷芙蓉瘦,陶醉在那一方秋月满湖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