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静默
为什么沉默?为什么最终只能沉默无语?
沉默不是无话可说,是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表达,所以克制,以无言的方式面对内心汹涌。
沉默在当时,看起来面无表情,死气沉沉,一言不发;
或者八面玲珑,笑容蔼然,王顾左右而言他。但内心一定是在自我对话,自我分析,自我理论,梳理来龙去脉,往事历历在目,未来种种可能,千丝万缕,一一辨析。
之所以沉默,是相信,即使无法说清,也可以自我消化。
沉默是一种理性,是对感性的一种修正,担心感性的力量有破坏的成分,担心伤害不能弥补,担心自己内疚,所以宁愿在内心纠结,也不一泻千里,一爽了之。
沉默之所以沉默,还因为相信时空的力量。一切皆会归于平淡!
沉默是一种自我控制的骄傲,相信自己能用意志力摆脱自己在未来过去里的纠结!
不一样的沉默来自不一样的选择。
更多时候沉默也只是选择性失语,缺乏表达的语境,或许也没有表达的对象,或者没有勇气,再或者只是明了一切,无论甘心与否,是放弃的时候,无关消极和积极的判断,就是挥挥手,再见。
人生很多时候一定要勇敢,当明白人生不一定能再见时,微笑着说再见,才是应该修炼的从容。
人活着,或许可以不—富而贵,不能有强大的资源和力量,但内心一定要强大,这个强大来自内心的从容和稳定。
居高临下的强大气场不一定稳定和从容,仰视的卑微和虔诚也不是真正的温和尊重,不是说?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就是两个字,匹配,内外一致,福慧双修。
沉默,就是一种温和的表达,微笑的再见,尊重的告别。
也许,也许,人生是可以重逢的。
如果重逢是一种一杯芬芳馥郁的咖啡,其种子在多久以前才开始舒展第一丝幼芽?
如果,如果,这一次就是永别,那么再多的语言又有什么意义?
不如一个微笑和沉默来得隽永。
在人的习惯中,对有些话题的沉默是一种习惯的延续,这实际上受记忆的制约,人生来无法摆脱回忆,沉默的时候通常不由自主地缅怀。
有时候,用一杯酒,一个身影,在岁月里摆成一个可以忽略的姿态。“穿过你黑发的手”,是一种静默的呵护;“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是一种呵护的静默。
在《扬子晚报》上读过一篇文章,写的一个孩子对爷爷的回忆,爷爷得知初恋的死讯时,信手写下“老来多健忘”,就出门了,孩子当时的感受是世事悠悠,初恋不过如此。后来,无意得知后句是“唯不忘相思”。彼时的震惊和懊恼无以言表,文章不长,印象很深。
我想,初恋在回忆中,即使淡忘,终究不去。应该是人类共同的一种情感吧?至于是蔡戈尼效应还是选择性记忆,不去管它。我们选择小清新的理解。
当爱情结束,不管是当初企图走向婚姻还是单纯的爱恋,不再有相依为命、生死与共的强烈冲动时,爱是不是全部销毁?
我觉得不会,超越一般人的关切、凝视其实是存在的,只是有时控制不好,有时因为个人际遇不同,有时个人性格情操不同,表现出来就大相径庭。就一般和平主义者或者现实主义者而言,赤裸和炙热的情感当然不复存在,但以往的温情彻底消亡也不可能,心底总有一丝柔软使得你去关注他或者她,程度不同,本质一样,就是牵挂,只是不便也不好充分表达,这是人性的美好和智慧。
人性倾向于表达,智慧倾向于节制,所以,大多时候,这种牵挂,静默在时光的流逝中,在岁月不知不觉的消磨中积淀。
我想这个时候的被岁月磨砺过的人一般也是微笑着、沉默着。“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说的就是这样的淡而又淡的牵挂。所以,台湾诗人才说:“你我之间,只有干干净净的缄默,与存在”。至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半句未必是一切人等的生活写照,但确实说明许久之前的记忆有时闪电一样迅疾涌现是不可避免的。而实际上,一切已经放下和继续放下。
是,只能放下,不能忘怀。
这是沉默的好处,这是自己和岁月相处,自己和他人相处最温和的方式了。
沉默在很多时候只是不愿意打扰他人的幸福,让幸福的人幸福,让安静的人安静,两不相扰,各得所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