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过努力,也是一种病
小丽是一个非常努力的女孩。她的业余时间几乎全用在学习上了,忙着参加各种线上学习,还报名了几个考证班,每年还抽时间外出参加线下的培训班。
但是,小丽在花了这么多时间、精力、金钱的同时,却没有什么成果兑换出来,考的证都放着,比如心理咨询,也没见她有什么实战。每周总结时,小丽总有些茫然,这样这样不停地学习,每日记录、努力充实自已,真的有用吗?有人没怎么像她一样,可工作表现比她优异,业余生活多姿多彩。
太过努力,是一种病么?
努力的技术
咋天晚上,炎热的晚夏迎来了期盼己久的大雨,我在家里把100天的三件事写在日志栏里,再翻阅我前段日子做的100天记录,惊讶发现总有几件事浮在100天里,有的拖延完成,有的放弃。
起初一个人做100天的时候,精力完全集中在做与完成上,在觉察上没有了力度。有时候,带给我们机会恰恰是那些浮在日子记录上的事,那些你迟迟启动不了,想起来就紧张的事情。
我们不缺少努力的力量和决心,但缺少努力的技术。
其实努力学习不够,要努力输出,努力输出还不够,要努力整合;努力整合还不够,要追着自我反思;慢慢地,我的知识变成你的知识,你的知识变成你的能力,你的能力提炼成你的智慧。
小丽学习了生涯规划,考了生涯规划师、人力资源师、心理咨询师,要在学习过程把知识进行有效输出,比如结合自己的工作场景,读书笔记分享等进行写作、演讲。通过公众号、各社交平台进行输出,根据自己的实践进行整合,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当写作积累到一定量后,比如发表了近100多篇文章,有了10万多字的积累,就要考虑把自己的心的体会形成系统,比如整理成书稿,寻找出书机会等等。利用这一切,去换取更大的平台,更多的机会,从而在更多的磨炼下形成自己独特的人生智慧。
儒家有十六字心传:“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如果用心理学的话来表达,就是:人的本能、情绪和潜意识都比较懒惰和贪婪,但元认知和理性用心微妙。精深的、专一的用功吧,让自己不偏不倚,达到特别合适的状态。
这就是努力的技术:信息--知识--践行--能力--智慧。
断舍离非必要的事情,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断舍离是日本“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提出的“概念”。其同名著作长期占据日本、台湾各大畅销书榜第一名,累计销量突破80万册。《断舍离》引入到中国之后,也引发了广泛传播,并成为“2014年度十大流行语”之一。
“断舍离”是通过收拾物品来了解自己,整理自己内心的混沌,让人生更舒适的行为技术。简单来说:
断:就是断绝不需要的东西——少买(断);
舍:舍弃多余的废物——多扔(舍);
离:脱离对物品的迷恋——不执迷于物欲(离)。
其中,“断”是入口,“舍”是出口,“离”是最终达到的各得其所的理想状态。
断舍离和普通的打扫、收拾不同,它的主角不是物品,而是你自己。
试着用东西来理清一下自己: 人们舍不得扔东西的原因大概可以分为三类:执着过去,逃避现实,担忧未来。
1. 执着过去的人
典型的“所有权依恋症”患者。小学课本、10年前的车票、第一次拔的智齿,在他们眼里都充满了回忆,小心翼翼地保留着。
2. 逃避现实的人
逃避现实的人,没心思整理房间。他们看起来忙忙碌碌,事实上他们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他们往往关注的事情太多,每个都放不下,所以必须很低效率的忙。他们不是因为忙到无力整理,而是因为无力整理而忙。
3. 担忧未来的人
他们常用的思维模式是“这些东西迟早要用到”。于是家里囤满了卫生纸、面巾纸、食盐、保鲜膜……家里的老人经常会把好东西留坏,就是因为他们担忧未来。
5月,我尝试断舍离做整理。
抽屉:收纳四原则—折叠、直立、集中、四方形,折叠衣服时,整个手掌把一边的衣服抚平,再折向另一边。
钱包VIP收纳:我们的随身物品在很大程度上映射出我们自己都不知道的自我,对钱包的VIP收纳,能从心灵上真正感受到理财的重要性,日后当你每日从钱包抽出一张张红色的老人头时,就会有条件反射的想花得值得吗,久而久之,会带给你良好的理财习惯。
照片等纪念品及早收纳。
卫生间:勤打扫、除了清洁刷和清洁用垃圾箱外,地板上不放任何物品,洗手台上物品尽可能直立摆放。
衣柜:”衣物以叠成“整齐的长方形”为原则,文胸享受VIP待遇(专用收纳盒)深前浅后,内裤可利用纸巾盒或收纳盒完美收纳。
壁橱:心动空间,喜欢的布、小物件、小幅画在壁橱后面作装饰
鞋柜:玄关通风、Z字形收纳、男上女下。门口只摆放各人日常拖鞋和外出鞋一双。
书柜:分类,常用书上层,下层多放杂志和工具书。
厨房:垃圾袋被折叠存放、物品分类、刀叉、筷子被我清理干净后用了漂亮的篮子放在碗柜里。
厨房整理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常出现东西找不到,物品仅粗疏分类,哪里有空哪里放,垃圾袋被系在橱柜门的把手上,鼓鼓囊囊的,厨台上东西摆放的到处都是。完全没有整洁的概念,更别提美感了。
以容易整理为原则。时间上最后做厨房整理,物品分为吃饭工具、做饭工具、食物三类,收纳空间:水槽下方、灶台下面及其他,理论:水槽下方:收纳炖锅、平底锅,灶台下:调料等食品刀叉、筷子享受VIP待遇。厨房小物品收纳进盒子,囤积的垃圾袋—折叠起来直立放进盒子里,用起来顺手,厨房里满满当当也没关系!
善用色彩和花朵,红色的玫瑰、橙色的康乃馨、使得房间的气息流动起来,显现朝气蓬勃的生机。
能量空间:卧室里放进书桌,小书柜。
我喜欢户外活动、看书、写文、听歌。书柜里有2个格是我今年、每月计划看的书。根据年初计划和我5月修订后的书单摆放或者增减。
书桌另一边是衣柜,衣柜的一个格是我户外的运动服、装备等。
书桌有一大一小,电脑笔记本通常放于小桌上。大桌上摆放我每周看的书籍,常规1-2本,笔筒,玻璃板。最重要的是我的个人手册。
每天9点之后,丫头熟睡之后,如果没有特殊事情,我按照计划看书或者打开笔记本查阅论文文献。
最愉快的时光,是把时光沉淀下来,在书桌上整理文字写随笔的光阴,整个人淡定,内心或喜悦、或忧伤、或沉静,能感觉到个人在缓缓的集聚生活的能量。
最充实的片段,是在周末、月末、年末的某个时刻,对照个人手册开始整理滴答滴答的时间--周小结、月小结、年度总结。时光缓缓流淌,细心感受生活的饱满和琐碎。
在预定的那个户外活动的时间来到后,我会要么带好手套、头盔、眼睛去骑行。要么背上背包和朋友们去徒步,体验山水之美,挑战身体极限。
一切,等到“适量的感悟点”的出现我只拥有这些就够了。
你要从当下是否有用的角度,决定一个物品的去留。一个人所使用的物品,能够反映出自我形象。通过不断地筛选物品的训练,当下的自我形象就会越来越鲜明地呈现在自己的眼前。
通过整理改变自己的过程有3步:
不断审视自己与物品的关系:发现身边所有“不需要、不适合、不舒服”的东西。
通过审视,你关注的重心从物品转换为自我。你在对物品的整理中,重新认识、发现和肯定自我。
把物品替换为你自己“需要、适合、舒服”的东西。把真实的自我固化到生活里面去,你的精神面貌也会有所改变。
通过向外整理,引发内在改变。
《断舍离》书中提到一位三十多岁叫做洋子的单身女性。她原本就擅长整理,听了断舍离的讲座后更加干劲十足,扔了许多不需要的东西,包含不少社科类图书。但是一箱言情小说,却始终没办法扔掉,书里写的都是没有结果的恋爱。此时,她突然发现,这些书就是自己过去恋爱经历的写照。她总是和那些绝对不会有结果的人谈恋爱。在她的潜意识中,似乎栖息着一个拒绝婚姻的自己。于是,她当机立断,将这一箱子书断舍离掉,自己也慢慢试着不再排斥婚姻。
知识也是需要清理的。同样可以问自己2个问题:
这个信息对我当下的事情需要吗?舒服吗?
这个信息在多久会有用?
从这两个维度来分析,你会发现:
大部分的热点新闻,2周以后会完全过去,未来基本没用。
每个领域都有很大一部分的系统知识已经过时,并不一定要学完。
以当前应用场景倒逼学习内容,马上有回馈的是值得使用的。
核心的通用技能、才干是值得投入和保留的。
“断舍离”是一种日常的修炼:
标准:需要、适合、舒服
小丽需要通过断舍离的方式,断掉自己对于信息的贪婪,舍弃那些暂时用不到的知识,不再忙着参加各种各样的学习,找到合适的输出与输入之间的平衡点。
就从每日扔掉一件东西,比如删除某个微信里的收藏夹,送给别人你几年没看过的书等等,开始你的断舍离,然后把时间花费在那些你觉得美好且舒服的事情上,去一个你想了很久没有去过的地方,跟老友相聚把酒言欢上。
断舍离非核心事务,把事情浪费在美好的事务上,是努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