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14亲情陪伴,胜过教育

2024-09-13  本文已影响0人  阅写者

俄国薇拉·妃格念尔在自传《俄罗斯的暗夜》中写道这样一个细节:“父亲的坟上围着铁栅栏,竖着十字架。旁边是姑姑的坟,再过去便是奶妈的坟。坟上长着不高的野草,,两三颗小白桦,细柔的树干耀着白光,嫩叶在夕阳中摆动,闪闪烁烁。在这三座坟中,最亲的是奶妈的坟。”

这个细节让我想到了人何以让他者而非亲自养育自己的亲身骨肉,而这样的事即便普通动物都不会的,人类却能坦然待之并习以为常逐渐司空见惯了。而这种现象在今天确实如此普遍,以至于在当今社会,亲子关系出现了诸多的毛病,细细想来,这不能不说是人类责任的自我丧失中最为严重而不可饶恕的一个事件。以至于子女最亲近的人不是自己的亲身父母,而是爷爷奶奶或者那个最为亲近的他者。正如这个细节提到的“在这三座坟中,最亲的是奶妈的坟”这样的悲剧。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幼儿哺育期的0到三岁时期,是婴幼儿与父母亲情最重要的时期,在每天的视觉形象的冲击下,常出现在婴幼儿视线范围的人,常常被婴幼儿认为是与其最亲近的人,尤其是长期的这种耳濡目染的相依相伴之中,亲情就自觉地形成。尤其是这个细节中提到的“奶妈”,在字典中的意义为“受雇给人奶孩子的妇女”。在每日的喂奶吮吸的肌肤相亲的细节中,那种血肉相连肌肤透彻的连接中,形成了一个天然稳固牢靠的亲情,这是名为养父母却胜过亲身父母的感情。本来俗话说得好:“有奶就是娘。”这句话就直接点破了这种生命间强大浓烈的感情融合的传递与酝酿,那是胜过血缘和遗传的。

在这个方面,在育儿的亲身过程中,我有着一个极为强烈的亲身体会,那就是我与妻子和儿子之间那种非常浓厚的亲子关系中,原因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其一是,我们从他出生到长大至今,从来没有离开过我们,即便是在我们都上班,儿子也还很小只有一岁的时候,我们还是放在身边,白天让他进了幼稚园让幼儿老师照顾,每天晚上还是能与我们在一起。其二是,儿子几乎没有也不喜欢用那个幼儿推车,几乎是我们抱着或手牵手拉着走。这样的更多地进行亲子间的肌肤相亲,对于亲子关系的培养是不可或缺也是极为重要的。后来,我特意观察过那些特别喜欢坐在幼儿推车上的婴幼儿,尤其是已经超出坐小推车的年龄,依然坐在小推车里,基本上是目光呆滞,毫无精神的,也就是父母与孩子的肌肤相亲,不仅会带给孩子一种安全感,还会给孩子大脑发育以及心灵曼妙以致精神的成长带来发育。我发现这些由于幼稚儿童的成长基本上是父母为了方便,一味地把孩子往幼儿小推车一塞了事,根本不管孩子情感的需要。而儿子的不喜欢坐小推车原因,正是他从小就对我们在情感的需求,我们很幸运在那个他身心发育成长的关键期,我们刚好满足了他的情感需求,增强了我们之间的亲子关系,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中,在日益的肌肤相亲,耳濡目染,以及亲情相伴中,很多事情在无声无息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与完成着。所以,在每次我与妻子的生日里,儿子都会主动地准备生日礼物,即便是一幅自己认真创作的儿童画,看似童真烂漫的画作,却融进了儿子与我们之间那种弄得化不开的亲情,还有每次我或者妻子生病时,平时调皮不懂事的他瞬间就变成了一个非常孝顺地问候并端茶送水细心照料。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前期我们与儿子自始至终亲情相伴从不分离的陪伴相守的结果。

爱与其他的亲子之情,从来就不是虚的,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陪伴厮守不重要在岁月流逝后沉淀的情感。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中,很多人要么是忽略了,要么是无知地认为它一文不值,为了物质而不惜丧失与孩子的相守,于是才有了“留守儿童”的这样一种特定时期社会现象。

然而,人的成长是一种不可逆的过程,它的某个特定的成长发育期一旦错过,你再多的补救也是毫无结果的。尤其是现在,孩子的教育已经日益成为教育的一种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请从根源上找问题,不要舍本求末,或者是本末倒置,否则,将毁掉孩子的一生。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