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读笔记(2020.03.03)
第一
然而,火带来的最大好处在于开始能够烹饪。有些食物,处于自然形态的时候无法为人类所消化吸收,像小麦、水稻、马铃薯,但正因有了烹饪技术,就成为我们的主食。火不只会让食物起化学变化,还会起生物上的变化:经过烹调,食物中的病菌和寄生虫就会被杀死。此外,对人类来说,就算吃的还是以往的食物(例如水果、坚果、昆虫和动物尸体),所需要的咀嚼和消化时间也能大幅缩减。例如,黑猩猩要咀嚼生肉,每天得花上五个小时,但人类吃的是熟食,每天花上一小时就够。
——尤瓦尔·赫拉利《人类简史》
半井简评:为什么我当初没有选择做一个厨师呢?现在学起来似乎也不会晚吧?
第二
王剑杰连劈数刀,胡斐均以巧妙身法避过。王剑杰竭力辨认他武功门派,始终捉摸不定,心想他自承是胡一刀之子,虽听父亲说过胡一刀的名头,但胡家刀法究竟是如何家数,是刚是柔?外门内家?却丝毫不知,但见这少年的招数忽而凝重如山,忽而流转似水,与一般刀法全不相同。
——金庸《飞狐外传》
半井简评:“凝重如山”“流转似水”,老爷子写个招数也要对仗一下,讲究。这种“评语”肯定不是实写,与中国文学的评价理论一脉相承,这种譬喻式的哲理言语,读者看了虽然不能全明白,但是就觉得有道理好深奥。
高考语文要考诗词鉴赏,出题人其实也头疼,很多所谓术语极难用言语精准表述,最简单的比如情景关系,有借景抒情又有融情于景,又有触景生情,还有情景相生,然后干脆又说情景交融,对于以前的读书人来说这些个概念根本用不着说得太清楚,差不多是那个意思就行了,重要的是感悟,知道大概是什么情,明白大概是什么样的景,可以了。现在则不行,一来考试要所谓参考答案——其实就是得分点,所以你必须明确(实在没法明确,就和稀泥,这几个词都给分),二来现在的学生思维习惯大不同——理科思维要求概念精准,他们习惯于根据精确的概念去划分类别判明对错,并依此得分,所以当他们用这套思维去面对模糊多变的诗词文学作品时就感到很茫然,那种不确定感会使很多学生抓狂。由此,我看到这些年有不少语文老师干脆研究了很多语文答题公式、套路,这样确实适应了当下的形势,学生也由此获得了实际利益,不过高考命题专家以及教育专家又表示了极大的担忧:这样套路高考题,不好的,这是对语文学科的“亵渎”。于是出题的改变策略,教育专家又开始摇旗呐喊要改革……各种高大上的理论层出不穷,连教案的编写模式也换了几种了——偏偏语文教材对这一切似乎视而不见:人教社高中语文必修教材里没有哪一篇对高考诗词鉴赏中出现的所谓术语做过权威解释。
编写教材的人,聪明,知道“留白”。
好吧,“留白”这个词其实也是个借用过来的术语——汉语的不明确性的优点和缺点都在这里了。
第三
读图

楼前老枝发新叶。
什么树呢?新叶居然是这种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