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如何理解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这段文字出自《道德经》第44章,意思是说:名誉和身体哪个更加珍贵?身体和财货哪个更多价值?得到和失去哪个更加有害?
名誉是指人的外在口碑;身体是指自己的私人利益;名誉依附人身,人身要有名誉,为名誉牺牲身体和为身体毁掉名誉都是不正常,不自然和不应该的,而要维持名誉和身体的平衡,维护名誉和身体的和谐。这个身是指健康,货是指钱财,健康的贫穷者和疾病的富裕人都是不合理,不合情和不合道的,不要拿健康换财富,不能因财富害健康;获得以后会感到幸福和快乐,然后会产生忧愁和烦恼,失去以后会感到痛苦和悲伤,然后会感到轻松和容易。漂亮的人经常受到诱惑,有钱的人容易招惹祸害,权大的人经常违法犯罪。
所以,名誉和私利应该是相连的,融合的和平衡的,财富和健康应该是互动的,互补的和互助的;得到和失去应该是正常的,平常的和正常的,心态和状况也是转化的,对应的和流变的。这是遵道的思想,无为的思维和不欲的方法。人要保持平静心,保持平衡状和保持平常事。
人有意识和情感,有此延伸出名誉和形象;人的群居性,社会性和文化性决定了人的名誉和形象的价值和意义比肉身更多和更大。注重肉身是低级思维,因为那是自己的感觉。注重名誉是高级思维;因为那是外界的评价。肉身的活动的范围十分有限,存在的时间不足百年;但是名誉可能蜚声国际,可能存续千年。
名誉是众人因为收益和获利后,发出的赞美,口碑是自己因为言论和行为后,留下的印象。悟道的和讲理的留给众人思想,因为受到启发而被众人欣赏;行善的和施恩的留他人利益,因为获得利益而被他人表彰;发明的和创造的留给社会价值,因为产生价值而受到社会认可;奉献的和牺牲的留给群体功绩,因为创造功绩而受到群里的赞扬。名誉具备传播力,影响力和持久力。所以,名誉比身体更加珍贵,更有价值和更有作用。
财货是物质利益,工作成绩和运作结果。而身体是所有者,使用者和创造者,所以身体更重要,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生命不在货将孰与。所以,可以追求财富,可以争取货物,但不可玩命,不要拼死;那是本末倒置,那是愚行妄为。汽车都要定期维护,身体更要按时保养;加班得到的奖金成本很高,玩命争取的财富风险很大。
得到就欢喜,失去就痛苦,这是人之常情,心之常态;但是完全错误,十分背道。得到会满足心意,刺激欲望,造成贪婪,增加负担;应该感到不安,慌张和担忧。失去会减少纠结,降低欲望,感觉平淡,保持平稳,应该感到安宁,平和与淡定。施舍换来欣慰,奉献获取荣誉,牺牲得到敬仰。所以,得到比失去更加有害,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我们应该少取多舍,少得多失和少争多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