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艺术设计在小城市里的存在——曲高和寡
之前就听说过一句话,在小城市里做环境艺术设计,等于自寻死路。我带着半信半疑也满怀激情的心理在小城市里与我们生活最近的空间设计行业家庭室内设计圈转了转,无奈发现真是如此。
我们为之探索即将为之奋斗一生的行业竟然被一群社会经验丰富的【设计师】掌舵,而这些人,对我们辛苦探索的空间美学和形式没得法则竟然知之甚少。我们都说砍一棵树如果要分十分精力的话,我们需要花七分的经历磨斧子,要花三分的经历砍树。只有七分磨斧子的精力没有三分砍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没用的;而如果没有七分磨斧子的经历,直接上手砍树,都是完全可以的。现在我发现这个行业大都是花了一分的经历磨了斧子,花那三分的精力在砍树,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从此就是【设计师】,靠着这些经验赚的盆满钵满。
我从来不认为没有受过非常好的教育的人不可以从事这个行业,毕竟创作性的主观性的东西,靠的也是所有人的感性认识。但是创作这个东西,门槛说高也高,说低也低。不是谁都是琚宾、李玮珉,这些设计师的作品里的底层逻辑,完全经得起各种眼光的推敲,在各个方案中都可以用这套深厚的底层逻辑套用。但这套底层逻辑的构建,绝非一日之功,那是需要严格的训练、研究、探索、运用才能说敢运用。就像我们写文章,谁都会写,但不是谁都能写出《红高粱》和《红楼梦》。他需要创作者有非常扎实的创作逻辑和非常深厚的对美的认知。经常听好多【过来人】说你做一个方案,你觉得非常好,但人家客户就是觉得不好,你觉得非常丑,但人家客户就是觉得好。我认为这样的观念,便是底层逻辑做的不扎实的充分表现。扎实的美学逻辑是在前人经过深厚探索的结果,再经过每个人的严格学习掌握,其所建构的关于美的作品,是完全符合人们对美的认知的。就像《红楼梦》,谁能说出她的不美的地方呢?或者不说这么知名的名著,就我们熟悉的电影《霸王别姬》,他的经典绝非偶然。
都说时代在发展,你设计师再怎么用老的原则,能赶得上时代审美的变化吗?人们喜欢的东西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是我就想请问了,千百年来,我们哪一代人不是吃着五谷杂粮长大的?我不相信再过三五百年人们可以不吃米饭小麦而改吃激素;也不相信这么多年构成我们这个民族道德礼仪框架的《弟子规》《三字经》可以在某一天扔进垃圾桶;更不相信中国空间美学的集大成者苏州园林、北京故宫、红楼梦大观园、敦煌莫高窟等在有一天会失去她的美学价值。诚然时代变化很快,但我们心中对美的概念基本框架却不是那么轻易改变的。我们所生长的国家,所看到的,所听到的,都是经过我们民族约定俗成的传承了几千年的价值观造就的,并且我们接受的信息也是经过一定的社会价值观的审核才能够进入我们的世界的。只是在这个框架上人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认知,千姿百态的人生经历构成了风情万种的人,我们需要了解他们的观念,但也绝对不会推翻我们约定俗成的世俗观,只是在普遍认可的某些观念的基础上,有了更多对世界认识的方向。因此,在我看来,被称为【设计师】,任重道远,敬畏之心不可无,这个行业需要活到老学到老,去学习风情万种的人类,学习不断更新的时代。因此设计师每个月的消费清单里,肯定有一行是买书。书中有旷古烁今的瞬间,有约定俗成的理念。只有当积累的认知足够多,才能扛住我们所面对的事情的千变万化。正是所谓灵感,一个没有知识武装的头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的,灵感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突然爆发。
与其说是环境艺术设计,我更愿意把这个行业成为空间创作。就如同文学创作,音乐创作一样。我想每一个从事这个行业的苦行僧,对创作的过程一定是充满感情的。说的浪漫一些,是一生都解不开的疑问,永远不变心的爱人。
我是半路出家学的环境艺术,中途确实放弃过,但放弃之后我愿意用一生的时间守护。我知道在这座山上,我也只是刚刚起步,本来想着能够跟经验丰富的人学点东西。结果在小城市里的圈子里转了一圈,我发现不但让我学习的东西非常有限,而且大多数【前辈】的做法大大颠覆了我对这个行业最基本的认知。我从来不认为做方案做个平面图就成功了一大半,相反,一小半都不到。我所学习的方案过程也的确是这样,而这个小城市里的【设计师】就在这样做,并且这样做也确实符合小城市的是场现状,我不敢苟同。我认为这样的空间格局是值得怀疑的。有人说我是清高,对【设计师】不愿意低头,尽管这样可以赚到钱。我实在不愿意看到我即将奋斗一生的事业的第一步就是推翻我努力练习的底层构架,也不愿意看到这个行业不断的去迎合市场(可以适应,但迎合,有些尊严尽失),更不愿意看着要和我相伴一生的爱人如此没有原则,我要守护我心中的这个爱人。我希望未来有一天可以让这个小城市里的人能够真正享受到这个行业所该真正享受到的作品,毕竟家的构造本该是离我们最近的可以享受到空间创作成果的地方。我希望有一天我可以为这个目标贡献我的一份力量,也希望未来的我能够坚定我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