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江湖

《岁月的平仄》:从不褪色的时代精品感知张弛有度的人生

2020-05-01  本文已影响0人  琴心五六叠

平平仄仄,酸甜苦辣中细品时光的荏苒;仄仄平平,悲欢离合里感知生命的温度。

剪一段时光,温暖流年;长长的路,慢慢地走;深深的情,浅浅的诉;只记花开不记年;往事回思如细雨;你本是生命的过客,却成了记忆的常客......翻开这本收录了多位知名作家的经典散文作品集《岁月的平仄》,单看一辑辑加粗标题,就仿佛从年少穿越到了足够成熟的老年,感知到了时光的冷暖与厚重。

可以说,我对这本书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翻开目录,汪曾祺、朱光潜、老舍、萧红、许地山、郁达夫、陆小曼、梁实秋、林徽因......全都是熟悉的老作家,足够吸引我走进一个温暖的文字世界。这本书共收录了18位作家的37篇散文作品。读这些老作家的作品,就像与他们面对面闲谈,在一撇一捺中细品他们张弛有度的人生。与多年的老友谈心,全身会布满一种通透轻快的元气,这种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令人上瘾。

以美审丑,以雅写俗

传颂不衰的文字透露着人生态度

一间有窗而无玻璃,风来则洞若凉亭,有瓦而空隙不少,雨来则渗如滴漏的陋室,被梁实秋命名为“雅舍”,在与之共处的岁月中,梁实秋品出了雅舍可爱的个性。

入夜,才一合眼,鼠子们便开始自由行动,扰的作者梁实秋不得安枕;雅舍蚊风盛行,每到夜幕降临时,满屋子里磕头碰脑的全都是蚊子,尽管两条腿被蚊子咬得伤处累累,但是作者仍然在里面住得很安心。其实读过《雅舍的人》都清楚,雅舍美其名曰雅舍,实则处处透露着生活之艰辛,但是作者全文却充满着略带调侃的欢乐语气,仿佛这间四处漏风的房子自带神力,可以化解一切穷苦与心酸。这种以美审丑,以雅写俗的写作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作者怡然自安、旷达超脱的乐观精神。

一千多年前,唐朝“诗豪”刘禹锡曾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来托物言志,展现了其不与世事沉浮的独立人格,被后人传颂。其作品开篇以山水起兴,通篇以“比”的手法一气呵成,用“子云亭”的“何陋之有”映衬“惟吾德馨”。当后人读起“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时,这位大文学家淡泊高雅的生活情趣、超然豁达的人生态度一下子跃然纸上,难怪蔡百衲曾评价说,刘梦得诗,典则既高,滋味亦厚。但正若巧匠矜能,不见少拙。

跨越千年却才气相通,可以看出,这些兼具思想性与艺术性的作品,所展现出来的人生态度也大抵相同,这也是经典之作之所以能传颂不衰的重要原因。

不急不躁、只可自怡悦

遣兴之乐打磨出不褪色的文学精品

无独有偶,汪曾祺的业余爱好也令读者感受到一种自得其乐的愉悦感。他写字时把书桌上的书籍信函往边上推推,摊开纸就能写了。而正儿八经地拉开案子,铺了画毡,着意写字,却好像练了一趟气功,是很累人的。如果稍微小酌一杯,字可能会写得飞扬霸悍,这样的笔墨却令汪曾祺颇感愉悦。

而汪曾祺画画儿也未有真正的师承,画国画时,他可以在画上题诗,可寄一时意兴,抒发感慨,也可以发一些牢骚。他甚至还自嘲说,他的画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他还请人刻一闲章“只可自怡悦”,用以押角。如此不急不躁的心态另汪曾祺收获了自得其乐的心境。“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通过这句作者喜欢的诗词,可以看出他的洒脱。

在这篇《自得其乐》中,汪曾祺通过描写自己写字、画画、做菜的点滴故事,让我们了解了文人的日常。他用家乡拌荠菜的方法去凉拌菠菜,把菠菜倒入开水锅中,焯至断生,捞出,去根切碎,少入盐,挤去汁,与香干细丁、虾米、蒜末、姜末一起,在盘中抟成宝塔状,上桌后淋以麻油酱醋,推倒拌匀。这道简单、可口的菜成了汪曾祺接待不速之客时的应急保留节目。

把创作艺术当做遣兴之乐,生活因而处处充满了美学与诗意。这些抑扬顿挫之声经过了岁月的积淀与打磨,经典之色依然未曾褪色。而当读者拾起这些生活美学时,便很难不被其打动。

直白叙述、深剖人性

细节描写烘托美丑不一的人生底色

生活少不了自然的灿烂、时间的韵律、人性的美丑。在对人性的刻画方面,越是直白、越发人深省。尤其是表现一些灰色主题时,来自世俗生活的禁锢让创作者的语言充满了流动性,简洁凝练而富有寓意的直白描写,往往让人物的性格立体、真实、鲜活。

被誉为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在其散文《永久的憧憬与追求》中,通过直率而自然的语言,以及对比式的描写,点出了对原生家庭的无奈。

“父亲常常为着贪婪而失掉了人性,他对待仆人,对待自己的女儿,以及对待我的祖父都是同样的吝啬而疏远,甚至无情。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黄昏里,围着暖炉,围着祖父,听着祖父读着诗篇,看着祖父读着诗篇时微红的嘴唇。”

萧红说,二十岁那年,她逃出了父亲的家庭。直到现在还是过着流浪的生活。但是她从祖父那里,知道了人生除了冰冷与憎恶之外,还有温暖和爱,她便怀着永久的憧憬与追求,

去把握新的人生。

萧红一反循规蹈矩的写作风格,她通过自述式的描述,将读者带入她的文字世界中。通过她的作品可以看出,她所写的每一个人物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流露着自然质朴的生活气息。因此,她的文字能与读者产生超强的共鸣。

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萧红直率的语言风格就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她有一说一,毫不矫揉造作。在诉述鲁迅先生“绍兴捉鬼”的故事时,萧红首先写道,鲁迅先生是不相信鬼的,他在日本留学时是学的医,常常把死人抬来解剖,因而压根不怕夜晚走坟地。

“鲁迅先生向着归路走得很起劲时,往远处一看,远远有一个白影。鲁迅先生仍是向前走,到底要看一看鬼是什么样。等到走到那白影旁边时,那白影缩小了,蹲下了,一声不响地靠住了一个坟堆。鲁迅先生就用了他的硬皮鞋踢了出去。那白影噢的一声叫起来,随着就站起来,鲁迅先生定眼看去,他却是个人。原来是个盗墓子的人在坟场上半夜做着工作。鲁迅先生说,鬼也是怕踢的,踢他一脚就立刻变成人了。我想,倘若是鬼常常让鲁迅先生踢踢倒是好的,因为给了他一个做人的机会。”

如此一般质朴浑厚、不脱离生活的情调,让“萧红体”叙述风格脱颖而出。

哲理性强、兼具力与美

深读细品领悟专恒并济的阅读之道

艺术的生活就是有“源头活水”的生活。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朱光潜以人文主义为核心,结合现代心理学,将现代人文主义心理学的美学思想运用于文学研究。在他看来,过一世生活好比作一篇文章。比如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乡里小儿,是陶渊明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如果他错过了这个小节,便失其为陶渊明。而下狱不肯逃脱,临刑时还叮咛嘱咐还邻人一只鸡的债,是苏格拉底的生命史中所应有的一段文章,否则他便失其为苏格拉底。这种生命史才可以使人把它当作一幅画去惊赞,它就是一种艺术的杰作。

通读朱光潜老师的文章,可以学习到很多不刻意为之的生活美学。其文章语言简洁有力,兼具实用性与艺术性,从他的笔墨中能看出至性深情的流露,这种情感存于中然后形于外,不容有丝毫假借。因此,他的文字虽然短小精悍,但考究的文字耐得咀嚼,读他的文章,可以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他脉络丰富的情感。在写艺术家估定事物的价值时,他这样写道:

“苏东坡论文,谓如水行山谷中,行于其所不得不行,止于其所不得不止。这就是取舍恰到好处,艺术化的人生也是如此。善于生活者对于世间一切,也拿艺术的口胃去评判它,合于艺术口胃者毫毛可以变成泰山,不合于艺术口胃者,泰山也可以变成毫毛。他不但能认真,而且能摆脱。在认真时见出他的严肃。在摆脱时见出他的豁达。”

这些哲理性强、干货满满的文字,让置身其中的读者从其美学、文艺学思想中,感知到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我很认同朱光潜的读书理论,“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与此同时,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但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如此看来,《岁月的平仄》一书也需用这样的辩证思想,反复研读。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