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思维模型,帮你看透事物本质

2022-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想到学到做到
一.什么是思维模型

思维模型就是就是每个人认知世界、思考问题的基本模式和习惯。接收信息时,不盲信,而是先停下,后退一步,去审视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尽可能筛选出有价值的信息。这其实就是一种思考的习惯,也就是一种最简单的思维模型。
什么叫模型?简单来说,就是从一系列元素里面,找出背后的共性,把它们总结、归纳起来,浓缩成一个简单的、可复用和迁移的结构。再把这个结构适配和应用到不同的场景里面,提高我们行动的效率。

1. 个体-整体模型

什么是个体-整体模型呢?它基于两条假设。
(1)一切事物在底层上都是互相联系的。
(2)整体能提供比个体本身更多的信息。
第一条很好理解,第二条是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要买一张沙发,除了考虑它的材质、舒适度、耐用性、价格之外,还要考虑什么?它与家里的风格是否搭配。如果你把一张复古的沙发,放进一个现代简约风格的房子里,那显然会非常奇怪。这就是“整体性”。沙发这个个体,放进整体的语境中,就被赋予了新的信息。

2.输入——输出模型

输入-输出模型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系统思维模型。

什么是系统?简单来说,系统就是“元素”和“结构”的组合。把一定的元素,通过不同的结构组合起来,使它们具备整体性,这就构成了一个系统。它最关键的一点为系统包含一个“转换”的过程。
什么意思呢?简而言之:系统的存在,一定是因为它达成了一种转换:将某些不够好的、无序的状态,转变成更优的、有序的状态。前者,就叫作输入;后者,就叫作输出。一个系统、一个结构是否高效,是否有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它能否更好地将前者,转换为后者。
举个例子。为什么会有企业的存在?为什么我们要受雇于人,而不是自己为自己工作?原因在于:如果没有企业,每个人掌握的技能都是有限的,要谋生,你就必须找到能够跟你互补的人,一起合作生产出产品,再找到有需求的客户,将产品卖给他们,再将得到的利益作分配。
这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在这个过程里,每个人的时间、精力,有极大一部分是被浪费掉的——他们将无法专注在自己的技能和生产上面。这时,他们所有能力产生的总和,可能是10+10+10=20。有一部分被浪费掉了。
但有了企业,这整个流程,就可以由企业来完成。1
同样是这些元素,由一个杂乱的结构,变成有序的结构,就诞生了一个系统“企业”。这个系统的作用,就是将一个无序、低效的状态(每个人都需要找伙伴、合作、找客户),转变成一个有序、高效的状态(公司提供岗位,每个人各司其职)——这就是一个转换。这样,总的产出就一定会比之前高,也许可以达到28、30。

3. 供给-需求模型

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里面最基础的概念。它们可以说是商业社会运行的基础,也是一切商业链条能够承接起来的核心。时刻练习用供给-需求模型的视角去看待事物,可以大大敏锐你的商业嗅觉。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朋友问我:我想做自由职业,可以做点什么呢?如何才能靠自由职业活下来呢?我的回答通常都是,想清楚这三个问题。
(1)我有什么?
(2)谁需要这些东西?
(3)我如何能把我已有的东西,转变为别人需要的东西?
想明白了,基本上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哪怕解决不了,你也有了思考的方向。

4.动力-阻力模型

很多问题的本质,其实都是动力与阻力的博弈。动力超过阻力,改变就会发生,行为就会成立,反之,就会停滞——道理就是这么简单。

我们都在说“自律”“意志力”,但实际上,它对我们意义不大。为什么很多人总是难以“坚持”某个习惯,总是不知不觉就放弃了?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这些习惯只是来自外部,而不是发自内心地想去做,从而缺乏最根本的“动力”。
所以,我的主张非常简单:不要去强迫自己坚持某个习惯,而是要去发现,
我不这样做会有什么危害?
我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好处?
我可以采取什么简单的步骤,一步步逼近目标?
让自己的大脑接受这个理由,慢慢地、一步步地,向设定的目标靠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