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与传统文化散文

生活要有仪式感

2019-01-03  本文已影响19人  4828fd7cb112

没看之前觉得题目的名字很鸡汤,刚开始看觉得讲的内容有些迂腐,如果是这样,请继续看下去呐。

其实我想讲的是“礼乐文化”中的“礼”。周五晚并没有去参加准备了一周的笔会,而是去听了浙江大学一位教授的人文讲座——“礼乐文化与儒家文明”。高中的时候,我时常在早读抽一段时间去读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即便有些话不甚明白,但还是知道礼乐文化是孔子极为推崇的,在《论语》中的很多话都有提到礼乐。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检;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竟可以说泰山还不及林放懂礼,居然接受这样不合规矩的祭祀吗?)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 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

我也只是选了《论语》中前三篇的某些话来,前几篇是我最为熟悉的,高中时常读,现在印象极为深,然而即便很熟悉,也并不清楚也未曾思考过,所谓礼,究竟是什么。现在主张让孩子们从小就背《弟子规》、《论语》、《唐诗三百首》等等,以为即便小时候不理解,但这些理念也会随着长大而逐渐内化于心,这也是有些道理的。当我此时此刻再一次去看《论语》时,竟觉得无比亲切,听完教授的讲座,理解也更加深入。那么,究竟何为礼呢?

古代的礼,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礼仪、行为,而是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中国古代是一个农耕社会,人们将职业划分为士农工商,除了学而优则仕,农耕这一职业是排在第二位的,传统中国最初的礼仪文化根植于农耕这一生活方式,农业生产需顺应天时,因而出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古人是极其敬重天的,最初的祭祀礼仪行为和对祭祀礼仪的重视实际上表达的是对天的敬畏与崇拜。除此之外,礼文化还讲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的内在品质与外在表现的和谐,对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对他人的尊敬和礼貌。当然,这些讲究也是与农业生产方式有关系的,农耕生活导致定居生活的形成,定居生活便要求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必须顺应人与自然的关系,古人敬重天便也会效法于天,便上下有别,尊卑有序,各得其位,各司其职。自然,当时的礼仪文化是为了农业生产,也是对和谐生活的一种追求。

到了夏商周,礼仪文化渗透到政治生活,礼逐渐成为一种意识形态,影响着人们的一言一行,国家的稳定和谐。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礼崩乐坏,礼仪文化便成了一个空壳子,为了重建社会秩序,孔子提出了恢复“周礼”的主张,当然,复礼不仅仅是形式,孔子还注入了“仁”的内涵,“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也。”这其实也是一种治理天下的思想,让统治者遵从礼仪行为,垂拱天下,恢复周代最高统治者作为道德楷模的理想统治方式。

讲了这么多,也没有提到仪式感,但其实处处在讲仪式感。古人对天的敬重对礼的推崇都是源于意识形态中的仪式感,德诚于中,礼形于外。儒家传统礼仪文化于我们的生活还是有很高的价值的,我们应当注重传统礼仪的道德内核,同时也要懂得现代社会的行为规则。这些礼仪文化并不迂腐也非传统文化之糟粕,注重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让生活有该有的仪式感,便也会少许多现代社会普遍的道德信仰缺失。

你好呀!欢迎关注我的公众号呀!

我是 帘卷东风 哦!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