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葱研究

中国政策研究:奏折的酝酿

2017-09-20  本文已影响6人  上火了

一、政策

(一)目标+约束条件

�不可抗力的约束:不完全信息等

1.财政资源约束

2.干部人力资源约束

3.群众基础约束:社会共识

(二)政策制定的规范分析

1.政策收益与执行成本

2.成效长短

(三)政策制定的实证分析

1.利益分层和利益分成

个人(官员)>部门利益>政府利益>行业利益>社会利益

2.制度运作:运作结构与流程

3.意识形态

(四)政策决策的几个阶段

1.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制定政策>(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政策解读

二、理论研究与政策研究

1.情商:多方各层交际

2.利益与立场:当政人立场的中立性研究

三、政策报告种类与原则

(一)内部报告

1.材料与报告=专题与综合性课题

2.讲稿=领导人风格

3.日常公文:不同场合+不同体例(请示与年终报告)

(二)公开报告:怎么解读+相关问题分析+政策建议

(三)报告原则:资料>逻辑>判断

1.足够的资料

�证据确凿

�出处核实

�综合所有观点:梳理和刷选不同观点,找出各观点的前提假设、逻辑推理和理论依据>最后提炼出两种或几种观点,并指出哪种观点应该采用

�对事不对人:非公共舆论性事件,仅以事实(数据)说明,不可随便牵扯别人动机

2.提供清晰的逻辑

�开门见山+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各段中心之间的逻辑关系

3.准确的判

�给议题定性,做价值判断

�不犯方向性错误

�预测:预测事情,但不设定事情发生的时间+区间调控与预测(说明多大程度会处于多大的误差区间里)+说明不同情况,提供参照系,确定可能性最大情况

四、政策报告语言体系

1.公文话语VS.学术话语的自由转换=政府关心问题VS.学术工具(理论)

2.政府报告的结构:成绩+问题(不同群体)+方案 》政府政策的方向、重点和区间

3.各类型的政府报告:部门报告+工作会议总结报告+规章制度

五、政策的连续性

问题是什么时候最早提出?为什么在当时提出这个问题?围绕这个问题各方观点是什么?曾经出现过哪些争论,有过哪些措辞的变化、政策的调整?

六、政策的创新点

1.需求与原则:成本最小化+风险回避者+边际创新

2.创新点来源:以前的政策和报告+当前理论研究(两种话语的转换)

3.新的表达方式:人民日报社论+新华社+网络用语(谨慎)

七、报告的受众

(一)政府官员

�未接受专业教育的天才,一点就通(假设认知or前提)

�提供决策参考而不可越俎代庖

�拍板,做决策(承担责任)是领导的工作

�报告留有余地,供领导修改

八、套利与信息不对称

1.上传下达:地方实际+政策宣讲(说明政府决策是如何思考的),交换信息

2.国内国外+地区差异

九、影响力的最优化利用

“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世,大隐隐于市”,成就大隐之道:圈内评价不错,圈外有了解但不清楚,公众不知道。

十、分寸感

1.端正态度,不炫技

2.简短简洁

3.客观事实,不做过激或过肯定的判断

十一、公开报告的价值判断标准

有无新观点+有无新方法+有无新表达方式+有无新材料

十二、提出问题与提出解决方案

提出新问题+提出新框架>自圆其说即可

十三、是锻炼个人综合素养,忌讳多想(谋利上位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