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过冬天的那束光
奶奶在墙上摸索着寻找电灯的开关,其实是一根尾端绑着葫芦的绳子。咯噔一声,电灯犹如光之苞,吐露着橘黄色的光线。屋内,灯火通明,屋外,漆黑清冷,咫尺间,已是两个世界。
曾几何时,我习惯了这一连串动作所发出的声响,这声响预示着黎明的即将到来,这声响代表着庄稼人踏实平淡生活的开启。可是多少年后我才明白,无论在黑暗中潜伏多久,心中要常怀一束光,斗转星移,桑田沧海,永不熄灭。
对于冬天的感知,庄稼人似乎特别灵敏。在最初的印象里,冬天像奶奶身上那一层层仿佛永远也穿不完的衣服,在我嚷嚷着冬天没完没了时,奶奶总是爱怜地笑着说:“老人才会觉得冬天长,熬过冬天,又能再活一年。”。
奶奶每次穿厚棉鞋时,会在裤腿上绑两条带子,走起路来,裤子里总是鼓鼓的,再加上步履蹒跚,在我看来,样子有些滑稽。为此,我总忍不住笑话奶奶。奶奶听了也不生气,只是耐心向我解释,“老人腿脚不方便,扎上裤腿,不灌风。”。简单梳洗完毕,奶奶用方巾把头发裹在里面,露出耳朵,最后在后面绾个小结。
拿起笤帚,从屋内到院外,里里外外清扫一边,需要擦洗的地方一点也不马虎。等天亮时,家里已收拾得井井有条。生火,烧水,煮饭,等饭菜准备好时,爸爸妈妈从田间劳作归来,我和姐姐放学也回了家。我最爱喝奶奶熬得粥,无论是红豆小米,还是玉米糁糁,总会添加一些其它类似甜品的东西,例如红薯、红枣、苹果、南瓜等,用柴火慢慢精心熬制,对于五谷与水的比例,对于火候的掌控,奶奶总是得心应手,恰到好处。
我们坐在宽敞的院子里,妈妈和嫂嫂婶婶们,讨论着家长理短,饮食起居,生活中鸡毛琐碎的事情,家是最小国。而爸爸和其他串门的叔叔伯伯们,背靠着墙,蹲在地上,一手端着老碗,一手握着筷子,喝着香甜可口的粥,就着清脆爽口的咸菜,各自分享着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对于这些事情,每个人表达着自己的看法,发出自己的声音,说到动情处,手舞足蹈,激情昂扬,国是最大家。
奶奶嘱咐我和姐姐不要挑食,不要糟蹋粮食。这些场景出现在冬季暖意融融的阳光下,这些场景在陕西的农村地区随处可见。这是庄稼人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像极了奶奶熬得粥,温暖绵长。
吃完饭,收拾完毕,奶奶会拿出被子来晒,晒过的被子,晚上盖在身上,有阳光的味道。还有辣椒,花椒,切好的萝卜条,剥开的豆子,这些是庄稼人餐桌上不可缺少的调味品和食物,等晾好的水有了温度,拿出需要洗的衣服,在搓衣板上,抹上香皂,轻轻揉搓。搓衣板上,有时会冒出泡沫,在阳光下,发出七彩的光。
等衣服晾晒好,就开始择菜,和面。奶奶最拿手的就是油泼面。面粉,水,在奶奶的手里会产生奇妙的反应,面团在灵巧的双手下会变出十几种花样,检验面条做得好或不好,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准就是面条是否香滑筋道,这样吃了人才会觉得肚里瓷实,心里踏实,干起活来才带劲。这两顿饭,虽然比不上什么山珍海味,美味佳肴,但是制作过程一丝一毫不能马虎,民以食为天,这些来自大自然的馈赠,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善良质朴的庄稼人。
夕阳西斜,冬天的田野里,除了枯枝杂草,只剩下动物遗留的痕迹,充满了原生态的感觉。奶奶提着笼,捡起地里散落的柴火。这些柴火被用来烧炕,缓缓升起的一缕青烟,带给这个小乡村浓浓的烟火气,冬天,删繁就简后,留下了简简单单的真切。 劳作了一天的庄稼人,躺在暖和舒服的土炕,微微的鼾声是最美妙动听的音符。太阳会照常升起,一切日子照旧,冷馍夹油泼辣子,配上一根青葱,一壶酽茶,庄稼人开始了忙碌美好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