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10.17寒露十日// 七律·赞韩信的政治能力//寒露·
题记:雄图霸业,大展雄才,韩信兵机,独步而来。谋略如云,遮日盖月,智谋似海,深广难猜。平定四方,功高盖世,运筹帷幄,雾散云开。莫言政治,非其所长,一举成名,岂是凡胎。
七律·赞韩信的政治能力
政治猷谋最高强,兵仙韩信岂寻常。
三秦安定江山固,百战来归智慧彰。
策略无形天地诧,胸怀有度鬼神襄。
世间谁敢轻人杰,一代名将千古扬。
绝对不能低估韩信的政治能力
韩信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被尊为“兵仙”,他在楚汉争霸时期为刘邦(汉高祖)立下了赫赫战功,是西汉开国功臣之一。关于韩信的政治能力,虽然他的军事才能更为人所熟知,但他的政治智慧同样不容小觑。
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韩信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
1、审时度势:韩信在楚汉争霸的复杂局面中,能够准确判断形势,选择效忠刘邦,并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
2、军事与政治的结合:他不仅善于用兵,还懂得如何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资本,如平定三秦后,巩固了刘邦的统治基础。
3、策略灵活:在刘邦与项羽争霸过程中,韩信的策略多变,既能出奇制胜,又能稳固后方,体现了其政治策略的灵活性。
4、治军严明:韩信治军有方,能够稳定军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其政治能力的体现。
然而,历史上韩信在政治斗争中的失败,如最终被吕后设计陷害,也反映了他在政治上的某些不足,比如对权力斗争的残酷性估计不足,以及在处理与皇室关系上的不慎。
韩信的政治能力是与其军事能力相辅相成的,虽然在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但绝不能因此低估他的政治智慧。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我们应该全面考虑他们的行为和当时的历史环境,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成事的道理都是差不多的。韩信在军事方面能取得特别了不起的成就,那他在政治方面的能力肯定也不会弱到哪儿去。但是呢,要是一个人的短处被人没完没了地放大,那随着时间推移,这个短处肯定就成了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很难再改变了。
比如说,对于韩信的评价老是离不开“军事上的巨人,政治上的矮子”这种说法。
历史是一层一层被构建起来的。时间跨度越大,韩信的政治才能就越被贬低,最后被描绘成那种有着性格缺陷、“发育”不完善的人。
实际上,要是仔细研读历史就能知道,韩信的政治本事一点都不弱,跟刘邦都差不了多少呢。
首先,韩信在项羽最风光的时候就离开楚营,这足以表明韩信对局势有着精准的预判能力。鸿门分封的时候,项羽以盟主的身份重新规划了天下秩序,弄出了列国诸侯的格局,不但占据了江东的好地方,还以西楚霸王的身份掌控诸侯。
正常来讲,在这个时候,西楚国里不管是谁,都对项羽的未来特别有信心,肯定会留下来接着享受项羽创业成功带来的好处。那韩信为啥在这个时候离开楚营呢?不是他封侯拜将的目标实现不了,而是他靠着自己的认知体系,已经对项羽的前途命运有了很精准的判断:
项羽的职业生涯已经触碰到天花板了,从这往后,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在走下坡路,一直到灭亡为止。
就是说啊,韩信打心底里不想以后给项羽的西楚国陪葬,所以才在一片繁华的时候就抽身走了,不然的话,真的很难说得通,韩信都已经当上参谋了,为啥还非要离开呢。
人啊,通常都是预见到了某个结果,才会提前去做预案呢。厉害的人呢,老是在问题还没暴露的时候就把问题给解决掉了。
从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军后与刘邦的深入交谈里就能发现这一点。那时,韩信详细评价了项羽的性格与政治才能,说他有“匹夫之勇”“妇人之仁”这样的短处,这就造成了“百姓不附”“诸侯不平”“天下多怨”的局面。
最后,韩信给项羽做了个总结:别看他名号是霸王,实际上早就失掉天下人的心了,早晚得完蛋。
水既能让船航行,也能让船翻掉。项羽既没了民心,又没了诸侯支持,他的失败那肯定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怎么讲呢,人这一辈子啊,其实就是个“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历程。不管韩信对自己是不是有足够的认识,反正他对天下的局势,还有众生,特别是那些参与争夺天下的群雄,都有着相当透彻的了解。
能这样的话,你还能说韩信的政治才能低吗?没可能。
并且,韩信还为刘邦提供了破局的办法:在政治方面,打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的牌;在军事方面,进行“申军法”的改革;在战术方面,运用“明出子午暗度陈仓”的打法。
由此就能看出来,韩信属于在军事和政治这两块儿都能同时玩得转的人。韩信提出的“以天下城邑封功臣”这个建议,跟张良让刘邦拿出关东的土地来分封诸侯的建议,在本质上没什么区别,都是奔着“财散人聚”这个目标去的。
由此看来,韩信在政治方面的才能,在一定程度上跟张良是处在同一个水平的。
韩信最被人诟病之处在于,他手握重兵且被封齐王时没有独立,没弄出个三分天下的局面,这让很多读史书的人都为他感到惋惜。
这事儿其实动动脚指头想想就知道韩信是没错的。那时候啊,刘邦是凭借关中和巴蜀的经济、地利方面的优势去跟项羽打仗的。项羽都顶不住关中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的优势不停地打压呢,他韩信难道就能顶得住吗?
打仗说到底就是拼钱呢。名将之所以能成为名将,首先是因为他出生的地方好,站对了队伍,跟历史发展的潮流相契合,个人才能倒是其次的因素。
某种意义上,韩信就是因为跟了刘邦,人生才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而且,韩信打下来的西魏国,已经被刘邦直接掌控变成郡县了,赵国也被刘邦的心腹张耳掌控着,韩信只占着山东,他怎么能斗得过刘邦呢?
所以啊,韩信要是背叛刘邦呢,也就只能取得一时的胜利。要是把时间拉长来看,他还不一定打得过刘邦呢。他反叛的话,也就是让刘邦统一天下的时间稍微往后拖一拖罢了。
再者,刘邦老是对韩信的军队进行重新整编,三次把韩信的军队给夺走了。韩信压根儿就没有自己的嫡系部队,将士之间凝聚力特别差,这种情况下韩信拿啥跟刘邦对抗呢?而且啊,韩信的副将是曹参、灌婴这种刘邦的心腹,他们分别代表着刘邦阵营里的“丰沛元从集团”和“砀泗楚人集团”,有这两人在旁边监视着,韩信恐怕想造反都不容易。
再者,刘邦手底下人才众多,组织架构也很成熟,可韩信这两样都不具备。韩信综合实力比不上刘邦,他要是造反,那就是把自己往危险里推。
所以呢,韩信表面上讲:“刘邦待我可好了,供我吃穿,我可不能不讲义气。”其实啊,在项羽、韩信、刘邦他们这些人心里,道德就跟空气似的,韩信不敢造反,说到底还是自身实力不够。
这跟他之后杀掉钟离眛,然后彻底向刘邦臣服的行为是相同的。那时候,韩信的军权已经被剥夺了,还被改封成楚王,实力不够的他只能向刘邦低头。就韩信那脑子,他能不明白刘邦在陈县大会诸侯是别有用心吗?
在淮阴那会,他从屠户裤裆下钻过去,就是不想跟那种烂人计较。现在呢,他给刘邦下跪,是因为自己实力确实不行啊。
英雄气短说的就是这种情况,项羽难道不想回江东继续跟刘邦对峙吗?
他肯定想啊,可没那实力,没办法,只能自刎来保住最后的体面了。
这么看啊,项羽自刎、韩信下跪都是没办法的事儿——项羽自刎能让自己的名声不被玷污,韩信下跪的风险和成本是最低的。
韩信在刘邦最困难的时候向刘邦讨要齐王职位这件事,绝不能只从性格方面去评判。
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民风相当彪悍,私斗和刺杀就像齐人基因里自带的一样常见。孟尝君更是凭他自己一个人把齐国的风气带坏了,搞得齐国人都推崇武力。
结果呢,齐国的正规军战斗力没多强,可民间的力量特别厉害。陈胜吴广起义以后,齐国就靠着自己的力量复国成功了,这就足以说明齐国的力量很强大啊。
在这种情形下,韩信尽管靠奇袭拿下了齐国,可根本就没法把齐国彻底掌控。而掌控齐国的最佳途径呢,就是恢复齐国原本的制度体系,好让齐国人心里踏实。韩信跟刘邦讲“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也,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这是从实际状况去考虑的,是一种政治手段,就是为了能把齐国掌控住,让齐国尽快被刘邦的阵营所兼并。
再说了,韩信不过是想要个代理齐王当当,是刘邦心眼太小了,觉得韩信这是在要挟他呢。
其实韩信和刘邦论兵时的翻车现场恰恰是韩信聪明之处。韩信讲刘邦最多能统领十万兵众,自己却是越多越好,实际上就是在向刘邦强调一个情况:
帝国还没安稳下来呢,特别是北境那边的边界。刘邦啊,你还得靠着我韩信呢,可别冲动了啊。
刘邦那智商,还能听不出韩信话里有话?他不杀韩信,就是想给自己抗风险的本事加点码。
这是高手间的对话,旁人瞧着韩信像是在故意找死呢,其实这是韩信的自保手段,他可精明得很。
刘邦把他选作赵王刘如意的班底之后,韩信的表现简直像影帝一样。他为了跟吕氏集团和丰沛功臣彻底撇清关系,特意去樊哙家溜达了一圈,态度特别傲慢,之后出门还来了一句:
我怎么沦落到跟樊哙这种人混在一起了呢,唉……
这可不是作死,这是在向刘邦表明态度呢:“哎,我已经把功臣派给得罪了,我辅佐赵王那可是真心实意的。”
韩信为啥去樊哙家是有讲究的呢。要知道,樊哙有这么些个标签:吕氏外戚、丰沛功臣。吕氏外戚和丰沛功臣的利益是紧紧绑在一起的,韩信要是得罪了樊哙,那就相当于跟这两拨势力都划清界限了。
从这个方面来讲,你就得重新看待韩信了:他不但政治能力特别强,而且很擅长选择阵营,还特别会作秀。
只是呢,后来局势的发展完全出乎刘邦和韩信的意料。陈豨一造反,刘邦之前的所有布局都被打乱了。最后的结果就是,韩信被吕后和萧何给联手剿灭了,要知道吕后可是吕氏外戚里的关键人物,萧何则是丰沛功臣的代表呢。
刘邦知道结果后,心里又高兴又难过。高兴的是少了个威胁,难过的是韩信这颗棋子再也派不上用场了。
算了,算了,算了……
人啊,永远都斗不过局势和命运的。就像韩信和刘邦,他们就算算计得再准,有时候也没法掌控局势的发展走向。不过,咱们可千万不能因此就觉得韩信的智商为零啊。
韩信这个人啊,大家得重新去认识认识。
2024.1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