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绝非偶然: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自传》
2019-02-26 本文已影响1人
东十八月
文/方禾
阿伦森,当代最杰出的社会心理学家之一。
1992年,荣任美国艺术科学院院士。
西部心理学学会以及人格与社会心理学学会主席。
这本书是他的自传。
他以自己的经验阐明了社会心理学的真义:无论个人还是社会,都可以向好的方向发展。一个人可以突破自我的缺陷与束缚,实现自我完善,成就可能的自我。
一,少年的向上之心
阿伦森是犹太移民后裔。他小时候生活贫困。性格木讷,身材瘦弱;看起来有点笨,被亲友看不起。他父亲生病时,在病房和他母亲说:“我特别担心阿伦森,他和他哥哥比起来,他永远不会有什么大出息。”他在外面听到非常伤心。
好在他哥哥贾森看好他,可以说贾森是阿伦森第一位人生导师。他哥哥告诉他很多人生道理,比如“要像君子一样从容地打好自己手中的牌。打牌和人生都是如此,尽量不要抱怨。”
阿伦森第一次抓住机遇是在暑期在游乐场打工期间,他本来在不太重要的摊位上工作,但是他一直在观察扑克游戏摊位的话筒男(游乐场中重要的岗位,阿伦森一直有意于此),一遍一遍的听他吆喝,所有话术早已烂熟于心。有一天话筒男家中有事,让阿伦森代班,给了阿伦森上台表演的机会,他表现很好,被游乐场负责人碰见,并因此得到晋升。正是这一次让阿伦森得以自我肯定(心有渴望,做好准备)。
二,青年的奋发之心
父亲去世,家境不好。如果不是哥哥坚持。阿伦森就被退学了。但他终究紧紧抓住这个机会,本科求学于马斯洛,硕士求学于麦克莱兰,博士求学于费斯汀格,成为一代心理学大家。这得益于他的两个特质:
1目标导向的做事风格。
2独立思考,科学的怀疑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