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需要学习》的笔记——你物化了感情吗?
笔记:“怕”所主导的第三种亲密关系类型是“物化”。
感想:所谓“物化”,指的是通过把人当物品看待,把对物品的占有欲当作爱,以此获得一种对关系的控制感,从而克服在亲密关系中的“怕”。
物化的爱是另一种爱:他爱你,是因为你有用。这其实不是爱,是包装成亲密关系的权力。
笔记:当一个人对亲密关系有太多的疑虑时,就会用对待“物”的方式来对待对方,评价、占有、控制和替换,只关心对方的功能,而不关心这个人本身。这样,他就不用担心对方是否爱自己、会不会离开自己。这就是亲密关系里的“物化”。
感想:物和人的区别是:
第一,在关系中,“物”的价值取决于它的功能,如果东西完全没有用了,就可以被扔掉;而人的价值取决于你和这个人的关系本身,只要他对你重要,无论他有没有用,你都会珍惜他。
第二,当你想要拥有一件物品时,就算你得不到,它也无法伤害你,你只会有一些失望。但是当你想要追求一个人时,如果他拒绝了你,你就会受伤。
第三,人是有感情的,需要你的了解和回应,而物不需要。所以把人当物,就可以掩饰我们不能了解和回应一个人的情感所带来的焦虑
笔记:在亲密关系中,物化有三种常见的表现形式。
感想:形式一:物质化
这样用物质条件来衡量一个人,给人贴标签,就是一种物化。
形式二:颜值和性
这背后是人们的一种偏见:在关系里,那些表面上看起来稀缺的资源是重要的,而关系的感受不重要,或者很容易培养。只要是高分,对方是谁并不重要。
形式三:陪伴
陪伴是否是一种物化,同样看是“爱”优先还是“功能”优先。
笔记:“怕”所主导的第四种亲密关系类型是“暧昧”,
感想:暧昧就是用表面的、肤浅的关系代替真正的亲密关系。
很多奇奇怪怪的亲密关系,其实都是在爱与怕中寻找一个特别的平衡模式。因为爱,我们想要亲近他人;因为怕,我们又想方设法让那个人不那么重要。从理智上,我们知道亲密关系该走的路,但我们心里的怕却哄着我们走了相反的方向。
//END//
愿你我都能做一个自己喜欢的人
Follow 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