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粉墨不是他的角色——浅谈苏洵《苏东坡传》
![](https://img.haomeiwen.com/i14141453/f243d5eeb96a33cb.jpeg)
陈雅文
毛泽东曾对《古文辭類纂》这么谈到:“看何等渊谷。若大河深溪,虽有勇者,如不善水,无由跳越。此等皆书生欺人之谈。”
曾巩曾这么侃侃而谈:“其文言当世之要,颇喜言兵”。“指事析理,引物托喻。”“烦能不乱,肆能不流。”
他是唐宋八大家,无瞩目的成就,无不凡的一生。但他从不像他人用粉墨掩盖角色,你能直接看到他人生的厮磨——他是苏洵。
没错,那位大文豪苏轼的父亲。但我认定,没有这样一位父亲,苏轼不能苍鹰击于雄殿,炽鸟飞于天空。
苏洵有着一个很奇怪的一点——“年二十七,始发愤读书。”《史本传》。他在二十七以前,游山玩水,笔墨不蘸,饱览了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色,这不知是多亏了他年少时父亲健在而且“纵而不问”。
没错,我在此是对他父亲的纵容表示一种认同赞赏(只是在这里)。苏洵小时候得以游览山水,回归自然的经历,让他不同于其他孩子。因为没读书,没进私塾学堂,才更有了天然纯真的性格,让他不计较与人相处的礼仪角色,不会用粉墨修饰自我,让他直言不误,敢于坦白,更能直接地看到对方的缺点。这一从小就培养了的不用粉墨修饰的性格,对他后面的成就从政埋下了巨大的伏笔。
“吾今之学,乃犹未之学也!”苏洵在母亲去世后,重观自己的旧作,这么感叹道。于是愤然将旧稿一把火烧个干净,决心取出《论语》、《孟子》、韩愈文来从头再读,继续穷究诗书经传诸子百家之书,贯穿古今。每日端坐在书斋里,苦读不休者达六、七年,并发誓读书未成熟前,不写任何文章。这种决心与意志,更是他坚定不移的表现,也是他今后文学的又一伏笔——如松,如山,如钟,坚韧不倒。
在几经落榜以后,苏洵似乎还没放弃,他坚持写书,谈文学,谈古事,这些努力也最终被欧阳修所发掘,从此同他的两个儿子在官场上开始了征途,即时当时已年老,仍精神抖擞。更有一谈,其中一子苏轼更是闻名于朝廷,贤臣百姓无不知晓,这也让他这位父亲长了不少名分。
这里我们不得不再次谈一下苏轼——一个豪放的诗人,他的为民着想,面对王安石新政勇于弹劾无畏生死的精神更是为现代人民所知晓。相信看了《苏东坡传》前几卷的人,都无不为他那几首讽刺的诗所折服,用典恰到好处,讽刺隐藏其中,似委婉又不得不说直言无惧。
但这有什么干系呢?那么不妨说,苏轼所得来的这么一个直言不畏,敢于抨击,能直接看到他人缺点,关心民生的品质,有一大部分都是从他父亲苏洵那儿学来的。从卷一中我们也已知晓,苏洵因多次没中榜,一是继续读书写文,二则是把希望寄托在了两个儿子身上。子由和苏轼从小便听着苏洵讲古文,讲如今朝政,那么也就是在这之中,一位父亲的面对事情的看法与品行,全都传到了苏轼身上。由此可见,这儿子之所以令人敬佩,更是得于着不用粉墨修饰自己的父亲呐。
在那之后,苏洵也开始了自己文学的探索之路,与朝廷的人生之路。他的散文论点分明,论据有力,语言锋利,纵横恣肆,具有雄辩的说服力。欧阳修称赞他“博辩宏伟”,“纵横上下,出入驰骤,必造于深微而后止”曾巩与毛泽东的评价我也已提在开头了。《苏东坡传》第七章中谈到苏洵极度讨厌王安石,因为他看出了王安石的性格会对朝廷有不利,于是当王安石想结识苏式兄弟时,但苏洵拒而不纳。王安石的母亲去世时,只有苏洵拒绝前往,更是写下了著名的文章《辨奸论》。
《辨奸论》后来成了历代学生常读的文章。他在其中直言人的性格多变,只有冷静下来才能看清。更是引用千古的例子,论据充足地表达了王安石的不利于朝政的观点。通晓历史的人都知道,苏洵说的一点儿也没错。他这篇文章真的直言不畏,敢于表露心情。更是能直接点出对方缺点,强有力的抨击。没有奸臣那般用粉墨修饰自我的本性,而是大胆展现自我人生的厮磨。不惧,不恐,不怕。
想起最近喜欢的歌手霍尊的歌《粉墨》:“粉墨,掩饰你我,厮磨,那不是角色”或许苏洵不同于那些在政治舞台上演戏的角儿们,他是一个坐在近处观赏的看客罢了,周围粉墨的精美也盖不住他的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