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孔子对执政者讲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原文]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解读]
道:通“导”,作动词用。这里是治理的意思。
千乘(shèng)之国:乘,意为辆。古代每乘拥有四匹马拉的战车一辆,车上甲士3人,车下步卒72人,后勤人员25人,共计100人。
千乘之国,指拥有1000辆战车的国家,即诸侯国。
春秋时代,国家的强弱都用车辆的数目来计算。在孔子时代,千乘之国已经不是大国。
敬事:“敬”字一般用于表示个人的态度,尤其是对待所从事的事务要谨慎专一、兢兢业业。
节用而爱人:
节用:节约用度、节省物资。
人:古时“人”有两种含义。第一,就是自然的人;第二,指士族以上或者官吏。
统治者要保持节俭,节约物资用度,懂得爱护官吏和人民。这里的“人”按儒家通常理解来讲应该指官吏,但其实也可以泛指全体人民,包括普通百姓。
使民以时:时,指农时。古代百姓以农业为主,这是说要役使百姓按照农时耕作与收获。
孔子在此处所说的话,主要是对国家的执政者而言的,是关于治理国家的基本原则。
他讲了三个方面的问题,即要求统治者严肃认真地办理国家各方面事务,恪守信用;节约用度,爱护官吏;役使百姓应注意不误农时等。这是治国安邦的基本点。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的思想是合理的,反映了孔子的社会思想。
[读后启示]
本节是孔子关于统治阶级如何治理国家的建议,也是儒家关于治理天下的核心思想。
孔子讲的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一、敬事而信。
古代讲究君权神授,天子乃天命所归,治理国家是履行天职,这是神圣而威严的事情。
君王发号施令就像祭祀上天,应该保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每一句话都应该掷地有声、威严无比。
人无信不立,说出去的话就像泼出去的水,统治者更是这样,说话一诺千金。
统治者想要取得官吏和民众的信任,除了树立威严还需要信守承诺。
二、节用而爱人。
古时候物资匮乏,人民生活水平不高。在有限的资源面前,必须节约用度,保持俭朴,否则国家就会入不敷出,民不堪负。
“仁爱”是儒家核心思想之一,儒家强调修身养性、推己及人,爱身边的人以及天下的人,这样才会受到别人的爱戴。
统治者如果懂得体恤下属、爱民如子,那么也将同样受到下属和民众的爱戴。
三、使民以时。
古时候人们做事讲究“天时、地利、人和”。
什么时候做什么事有一定规律,就像二十四节气,只有到了时节才适合做相应的事。
使民以时就是统治者征召百姓时应遵循天时,不要在农忙时节让百姓服役。
使民以时也可以理解为顺天应时或顺天应人,即统治者发号施令应当顺应百姓的呼声和要求,遵循客观规律和天下大势。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现代企业管理方式也在进步,但依然面临着诸多矛盾,而儒家经典不失为一种治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