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烟里的人性
《兵临城下》,是根据前苏联二战期间的狙击手真实故事改编的。我是第二次观影,它的场景惨烈、恢宏,里面表现的人性很直接,当那个参谋丹尼洛夫发现坦妮娅爱着的是瓦西里的时候,他写了诋毁瓦西里的简报。当他觉得坦妮娅会死去之后,是心如死水还是出于祖国大义,他挺身而出为瓦西里舍身引出敌人,中枪牺牲。他曾这样感慨的说:我们的理想是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但是,人怎么能平等呢?有的人有天赋,有人没有,有人被人爱,有人没人爱,这注定是个不平等的世界。是的,即使当时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和意识都达到了相当程度,战争来临的时候,没有战争经验的年轻的人被赶上战场实施人墙战术,前进被德军打死,后退则被本国军官枪毙,腹背挨枪子。生,死,爱,贫,富,地位,权力,这些东西的有无、得失,均在告诉着人们——世界本没有绝对的平等。伟大的马克思创立了共产主义学说,却不知道哪个时代会出现伟人去实现这个共产主义。其实每个时代不乏伟人,即使神一般的伟人也不曾改变过这个世界的自私和贪婪。人性的光辉和灰暗在历史的起伏里或明或暗,或深或浅的显现着。
或许在生死面前才能放下所有顾虑。放下了,没有了顾虑,人也变得那么纯粹,爱情也来得那么直接,在休息的人堆里,坦妮娅把自己给了瓦西里,画面里看不到丝毫的苟且,直接得如此纯粹,纯粹得让人心疼。是的,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有明天,明天的世界也许再也没有我,正如瓦西里说的:这儿所有人都知道他们迟早是必死无疑。所以,每天晚上能够活着回来,就是一种奖励。所以,每一杯茶水,每一支香烟都像是一个小小的庆祝。
最近看了一些战争题材的电视剧,《风筝》,《红色》等,里面除了表达的爱国情怀,同样也在传递着对生活的珍惜,乱世的人在信念和现实中的挣扎,对明天无力的期盼,总是把今天当做最后一天来对待,凄苦、彷徨成了生活的全部。动乱的时代,人性更加显现,在影视之外,我幼稚的想:为什么不逃离那个环境?反观自己的生活现状,有谁又能逃离当前的生活呢?无论悲欣的过去,还是安逸的现在,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不经意间,我们进入了如此辉煌发达的社会,早已忘记了战争,忘记了痛苦,生命不再轻易地失去,失去的生命却也丢失了以前的分量,不那么厚重,不那么悲壮。我们如今安稳的活着,活着活着,活出渚多的不如意,惊慌失措,得不到灵魂的宁静。
愿我们在这看似发霉的日子里能活着自己的本真,不空虚,有奔头,不虚妄,有自我。想想战争时的人们,他们曾经有着卑微的难以实现的现世安稳的愿望,卑微得让我的鼻子发酸。
愿世界和平,人类珍爱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