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真的是不打不成器?体罚能取得良好的教养效果吗?(为爱阅读第4

2017-08-17  本文已影响0人  陈艳_2659

体罚只能是提醒的警灯,不能是常态的教养

十岁之前,只要持续巩固男孩的正确价值观,参与他们的生活。当孩子进入青春期就无需再执起鞭杖,而能渐渐尝到教养的善果了。

如果真有必要,以体罚来提醒孩子,父母也要谨慎执行,才能让孩子真正明白自己为什么错了,要如何改正。

不是每个孩子都需要体罚,适合体罚。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受家庭教育影响的效果也有所差异,如果径直主张一定要体罚,或坚持不体罚,都不见得能让孩子理解自己错误的行为举止应该要如何修正。所以,体罚和不体罚,始终是一个值得父母深思的教养问题。

十岁之前,男孩需要制约训练来规范行为。

孩子在十岁之前,特别是男孩,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的能力相当低,行事思维容易受情绪冲动所主宰,所以必须借助清楚、有力的“他律”来管束。这也是为什么认同在十岁之前可以将适度体罚作为管教方法的主要原因。

教养男孩的父母都知道,男孩确实会有意想不到的时刻,做出各种危险的举措。口头上斥责与批评,根本不足以微吓他们。就像训练小猫、小狗,小男孩有时真的需要制约训练,让他们把不当行为与痛苦威吓做直觉联系,在他们还不理解事理的年幼时期,以生理的制约反应,防止他们造成不可逆的危险后果。

淡漠的亲子关系,比体罚更难造成负面影响。

如果在十岁之前。我们没有及早在孩子心中树立权威榜样,等孩子大了,自我意识也成熟了之后,体罚的作用将有伤害,容易激起孩子的反叛有仇恨心理,完全达不到教养的目的。因此,十岁之后完全不适合体罚,而十岁之后的孩子会变成什么样,决定于十岁之前是否接收了足够的爱,亲子之间是否建立起亲密的情感连接,以及父母是否曾坚持不懈的给于管教。

鲜少对孩子积累“爱的存款”的父母,根本没有任何资本可以提取;而不断对孩子储蓄“爱的存款”,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与孩子建立亲密联盟的父母,偶尔过度处罚,也不至于造成严重后果。当然,体罚必须适当、适量、适性,体罚要是行使过头,绝对不利于亲子关系和谐发展。

十岁之后,男孩需要角色模版,来学习模仿。

当孩子日渐长大,身高、体格都高壮于我们时,就代表我们再也不能体罚孩子了。这时他们的内心已随成长的身躯萌发自我意识,对自己的身体有主宰保护的权利,并且逐渐明白事理,懂得察言观色,能掌握抽象的人际氛围。

妙计一:除了体罚,还有很多惩戒的方法。

管教孩子时,体罚往往是最后才考虑的选择。之所以会动用体罚,无非是要惩罚孩子莽撞和脱序的行为,但只要在可行范围内,还是要优先考量其他不具伤害性的处罚方式。

例如,要及时制止孩子的过度冲撞,可以让孩子离开现场,请他在安全的角落休息,或是准备一张“休息椅”,让他坐下来冷静情绪。;请孩子面壁思过,静坐,读经也是效果极佳的方法。如果真的想让孩子以身体承受不适之感来吸取教训,也可以通过体力劳动来惩罚他们。

妙计二:不同性格的孩子,也要因才施“罚”。

个性敏感,自尊心强烈的孩子:要委婉说理,避免体罚或当众责骂。

善解人意,体贴温柔的孩子,:指引她,将心比心,就能顺势导正。

个性大大咧咧,率性随意的孩子:以他们最在乎的事件,作为制衡条件。

个性大大咧咧的孩子,即使不断耳提面命,就是小状况不断,有时严厉的训斥虽能如当头棒喝,让他突然大梦粗醒,但效果也仅能维持短短几天。体罚、威吓或许能派上用场。但说实在的,这类孩子因为满不在乎。所以特别不怕皮肉之痛,耳朵的承受能力也特别强。父母的训斥往往就像一阵风,左耳进、右耳出,或是根本没有听进去。

找到他们真正在乎的事情,作为制衡的条件将是最有效的处罚。

妙计三:别把“凶器”当“家法”,要维护处罚的庄严性。

皮带,衣架、粗的棍棒,绝对不能被当做处罚工具。因为这些物品有各自的用途,当我们随意拿起来时,这个举动本身就已经亵渎了处罚的庄严性。再者,这些工具的设计原本就不是作为体罚之用,极易造成具有危险性的伤害。不如把所有可能变成凶器,而非家法的物品全数撤离教养现场。绝不要放在随手可得的地方。如果深知自己急切的个性很难控制得宜,绝对要善用其他的处罚方式来取代。已杜绝激发可能导致的不良效应。

妙计四:真要体罚,可以选择“爱心小手”。

男孩虽然服膺权威,但绝对反抗无力的强权,毫无节制的体罚,就像过度使用抗生素,这会造就不在乎任何制裁又充满愤怒的叛逆男孩。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