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也会伤人

2017-07-20  本文已影响54人  周周是个妞

一、原来如此

中午和好朋友小麦一起吃饭,一时聊起婚姻话题,调侃说:“小麦你过年的婚礼,我可不可以不给份子钱,毕竟也不熟/捂脸。“

本该轻松的话题被小麦一句惊世骇语带歪,说“我其实不想结婚。”

我调侃说“你是不想结婚,还是不想和你这个男朋友结婚。”

X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讲述了她的童年故事。整个交流过程中我几乎没法发一言,到最后,我终于理解了为什么26岁的她去驾校报名一定要带一个小伙伴一起去,为什么夜晚八点不敢在漆黑的九楼搬行李,为什么三观极正。


二、胃不好

X说:“我从小就一个人,爸妈很早出来工作,爷爷奶奶年纪很大。家里只有我和姐姐,姐姐在初中时就住校很少在家,我的记忆里七岁之前是一片空白,八岁那年,父母初十六的回到家过年呆了几天,此后的生活又是我一个人。周末就把自己关在家里,吃泡面,吃饼干,看书摘录优美的文字,画画,那时我有很多的彩笔。一直以来我从未想过父母为什么不像别人家的那样总是在家,我所有的三观都来自于书本,我应该好好学习,我应该读一个好的大学,我应该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孩子。”

“那是什么让你现在开始思考了呢?”我问。

“可能是因为我准备结婚,准备生小孩了。我开始思考婚姻,发现我并不想这么早结婚,也不想要小孩儿,让宝宝也经历这一切,这太痛苦了。如今的父母依旧会在脾气不好的时候给我电话一通乱吼,我出国呆了两年,期间动乱频发,父母也没有打过电话问候。”

“你觉得哪些经历会让你孩子痛苦呢?”我问。

“那些应该和想要的冲突的时候,比如孩子失恋的时候,她会很痛苦,我不想要她经历。比如我毕业了很想去放松两个月,但是不对,身边人告诉我应该立刻去找工作。”

停顿了半刻,小麦说,“其实我高中的时候话挺多的,和男生玩的也不错,甚至惹女生嫉妒的那种。”

我问,“那是为什么后来话少了呢?”

“因为,高中三年玩的太厉害,只考了二本,而且还掉挡了。高四复读的时候,就再也不说话了,也不怎么动,一直刷题做题改错。”


三、我应该做的和想要做的总是矛盾

小麦在表述时用了很多“我应该”“正确的”“我想要的”“很痛苦”这类词汇,或许多少能解释平时她说话就会稍带矛盾,一旦问到她真正想要什么的时候,她总是不能很快很清晰的说出自己的需求。

内心世界的纠结是会反映到外在的。

再次,小麦一直将正确和想做的对立,我问过她,“为什么你想做的和正确的是想冲突的呢?”小麦并没有回答。

根据小麦的表述,我寻觅到的痕迹是:在她试图突破僵硬的框架去找寻自我的时候,可能方式不太对,或者说用力过度了而荒废了课业,导致的结果是在她当时没法承担的,所以这是一个关键时期的负面反馈。

她所汲取的经验是,这样放任自我是不对的,以往的循规蹈矩才是正确的,才是应该做的。

这在她以后的生涯里,就越发引导她向其他人眼中所谓的正确三观靠拢,而缺失了自我探索的勇气。


四、你会越来越好。

为什么同为“留守儿童”但是有的会不想让孩子经历这些,有的却很希望自己能快些进入婚姻生活,希望有很多小孩儿呢?

可能区别就是后者相比前者更认同自己扶养小孩儿的能力。

那为什么会有两种对自我能力认定的区别呢?

可能的猜测是,虽然两种都是“留守儿童”,但是有的父母只是空间上的远离,心灵上还是非常关心孩子的。

同理,也有父母在身边,子女仍然感受不到关注和爱的。

所以,凭借有限资料暂且一问好友X,试问,“你父母在身边这些就会改进吗?”

若是父母本就不具备爱的能力,他们就不成熟,你要用他们的不成熟来捆住自己吗?

上一辈多数父母是不具备成熟的爱的能力的,这和大环境相关,上上辈挣扎着温饱,无暇顾及上一辈的感受,因而培养出来的孩子也难以具备表达爱的能力。

再思考,父母不具备爱的能力和他们不爱你有区别吗?还是有的,对吗。

如果父母真的不爱你,为什么会送你去国外,会支持一个农村的姑娘一路受高等教育到如今吗?

而你和你的父母是不一样的,你受了高等教育,你去了父母没有去过的地方,所以你有能力给你的下一代不一样的爱的表达,你也有能力去体谅父母,原谅他们的不成熟,他们已经尽力了。

X,还记得你之前看完《遇见未知的自己》和我讨论吗?“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很多情绪是取决于你对外界的投射角度的,你相信这个世界总有人爱着你,你相信你会有能力爱别人,你相信你会越来越温暖,那么你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我有一阵子陷在家庭创伤里出不来的时候,我在知乎上,书里,视频里使劲找答案,“为什么我会遭遇这些?”“为什么会有父母是这样的”

我在知乎上看到了一篇文章,很感动,分享给你。

那些经历家暴的人后来怎么样呢

当我看完这篇文章的时候,我知道这个世界上,我不是一个人遭受这些。更重要的是,有人经历黑暗走了出来,而且活的很好。

那,你也可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