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送别》背后的故事

2017-12-17  本文已影响0人  ssj南城旧事

最近,朴树在某节目现场,演绎华语经典歌曲《送别》,这不是一个完整的表演,因为歌未毕,曲未尽,他已泣不成声。

或许是歌曲背后的故事,让朴树感动到无法忘怀,将自我代入到李叔同的体验之中,被好友远去而天地茫茫的意境所打动。

也有可能是歌词描述的知交零落,这一人生况境触动了朴树心底的琴弦,让他联想到自己也历经岁月风雨,知交飘零的真实遭遇。

在一次媒体采访中,朴树提起《送别》时说:这样一首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写的,他死了也甘愿。

之前在另一档节目中,主持人问他参加节目的理由,他的回答竟然是“我靠这个赚钱啊”。

按理来说,明星在开口前都得先想好一套冠冕堂皇的说辞,以便提升下格调。

但朴树却不这样,哪怕过了这么多年,他还是那个永远那么直白,那么天真,毫不修饰自己的人。

这就是朴树的不凡之处,他把精致的灵魂全装在歌里,私底下直白而没有包袱,出去半生,归来仍似少年。

简单直接,这才是朴树。

《送别》是弘一法师出家前所作送别歌,也是送给挚友许幻园的歌曲,也曾作为经典电影《城南旧事》的插曲。

弘一法师,俗名李叔同,清光绪六年生于天津官宦富商之家,是民国著名的音乐家,美术教育家、书法家、戏剧活动家。

在写《送别》这首歌词时,还有一段动人故事:

有年冬天,大雪纷飞,当时旧上海是一片凄凉。

李叔同的“天涯五好友”中的许幻园,站在门外喊出李叔同和叶子小姐,说:“叔同兄,我家破产了,咱们后会有期。”

说完,挥泪而别,连好友的家门也没进去。

李叔同看着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雪里站了整整一个小时,连叶子小姐多次的叫声,仿佛也没听见。

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到屋内,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便含泪写下传世佳作: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

芳草碧连天。

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

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送别》,送的是人间离别之情,述的是人间美好之缘,构筑的却是人生的天问风景。

在清丽的词句中,蕴藏着禅意,是一幅生动感人的画面,作品中充溢着不朽的真情,感动着自己,也感动着熟悉的陌生的人们。

从歌词的字里行间,我们也感悟到人间事事本无常的道理。

花开花落,生死无常,何况离别呢?

生命,兜兜转转,

一程风雨,一程眷恋,

红尘,熙熙攘攘,

每一程的转弯处,

都有一场盛大的遇见,

亦有一场盛大的告别。

缘分如一叶小舟,

悠悠而来,

匆匆而去。

有些结局已提前写好,

岁月的渡口,

过客匆匆。

时间的荒野里,

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

与千万人之中,

曾遇到那么一个人,

已经是太难得的缘分。

有些人的路过,

是昙花一现的惊艳,

有过一次就足够幸运。

何必执拗于已逝去的光阴,

为最终的别离黯然神伤,

随缘而来,

随缘而去,

对这样的遇见心存感恩就好。

曾经执手的时光,

朴素却不乏温暖,

温软的岁月,

你曾题下最美的注脚。

一别,或许经年,

无论你身在何处,

总有曾经的回忆,

给我回顾的理由,

赠我以微笑,以温暖。

问君此去几时还,

来时莫徘徊。

此去一别,只愿安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