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育儿

生动的一课--记儿童福利院开放日活动

2018-12-18  本文已影响44人  我是晓嫒
儿童福利院开放日活动

“妈妈,我也想喝酸奶。”

“阿姨,我也想吃蛋糕。”

带着仨孩子一起去无锡儿童福利院参加开放日活动。活动在下午,活动开始没多久,小宝就抱着睡着了。

为了带孩子参加这次活动,我特地做了些准备工作,提前给我的孩子介绍了福利院这些“受伤的天使”。

我告诉过我的孩子,每一个孩子都是天使,幸福地住在天上,当他们想要来到人间的时候会先找一个妈妈,遇见了喜欢的妈妈,他们会从天上来到妈妈的肚子里,从小宝宝开始新的生活。从天上坠落的过程,要受到大气层的冲击,所以有的天使就会“受伤”。

刚进入会场的时候,大宝抬头望着天花板问我:“妈妈,天使在哪里,他们不在天上啊?”

我指着坐在前排福利院的孩子:“他们就是啊。”

“可是他们没有受伤啊。”

正好有个盲人小孩在作自我介绍,我告诉女儿:“你看,他的眼睛看不见啊。”

“为什么会看不见啊?”

“因为他从天上落下的时候受伤了呀。”

“可是他没有受伤啊!”大宝一再强调。

我忽然明白,我所谓的这些童话般并不科学的关于“受伤的天使”的介绍,其实是我的多此一举,在纯洁的孩子眼里没有特殊。善良的童心里,藏着一颗让我肃然起敬的心灵。

在孩子们面前,我顿时变得很渺小,瞬间惭愧万分。同是天使,我却要给孩子分类。我一再强调,福利院的孩子是多么特殊的一个群体,早早地把歧视和差别就带给了孩子。我总是教孩子要平等对待、互相尊重,却无知地把有色眼睛带给了孩子。感谢孩子们用他们纯洁的心灵给我洗礼,是我错了,我应该反思。

观看跳舞表演的时候,有慰问单位分发玩具,大宝和同学乐乐拿到了玩具,两娃很是开心。到了游戏环节,两娃怯生生地也想上去参加丢手绢的游戏,我告诉他们去和福利院的孩子一起玩,就可以和福利院的小朋友一样得到礼物。最后,两娃没能加入游戏,也没有得到礼物。看着福利院的小朋友吃着蛋糕和酸奶,两娃闷闷不乐。我告诉两娃,这是叔叔阿姨们特地带给福利院的小朋友吃的,所以要先给他们吃。在零食的诱惑面前,这样的安慰似乎对孩子们无用。

也许有人会觉得我的教育方式显得没教养,让孩子去拿福利院儿童的慰问礼物。可是,因为有礼物,孩子们壮着胆上去参加游戏,而我鼓励的是让他们和福利院的孩子一起游戏。

在孩子们面前,我们那一套一套的官方善心,他们看不懂,他们只知道一起参加游戏就可以得到礼物。

孩子们不在意那些孩子是否都能清楚说话;也不在意那些孩子是否能看得到;更不在意那些孩子的智力是多少。在孩子们眼里,那些长得比他们高大的孩子是大哥哥和大姐姐;在他们眼里,那些孩子和他们一样,可以一起做游戏,一起画画。

接下来在安装和美化圣诞树的环节,小宝刚好也醒了,我带着仨孩子和福利院的小朋友一起装饰圣诞树,两娃认真地画着,也忘了想吃的蛋糕和酸奶。

临近活动结束,福利院的小朋友拎着大包小包--慰问单位的礼物排着队离场,仨娃看着酸奶和蛋糕,那种没能得到礼物的失落感又回来了,我答应他们回去了买给他们吃。三个期盼着的脸蛋终于又恢复了以往的欢乐。

这是我第二次近距离接触福利院的孩子。第一次是和朋友一起去的,从福利院出来,我哭了。我心里难受,忽然觉得自己的梦想好空,我想做心理咨询师,主要针对青少年。可是就在眼前有一群这样可爱的孩子,我却没有发现,还未曾帮助过。

很多人觉得心理咨询就是心理有问题才需要,不不不,我并不这么觉得。就像福利院的孩子,他们真正需要什么?

近日,在威廉·贝纳德编著的《哈佛家训》一书读到这样一则故事:雨下得无休无止,像是要下到永远。邦德家的孩子们嘀嘀咕咕地发出埋怨,因为他们只能待在屋子里,好多天哪儿也去不了。

在孩子们的强烈要求下,妈妈答应把他们带出来,到购物中心旁边的电影院看电影。

邦德排在队列中买票,妈妈和其他孩子们在电影院门前等候,一边观看来去拥挤的人群。

他们3岁的儿子--乔一直在观察旁边的人,忍不住对经过的每一个人都评头论足。

“为什么那个男孩有一把伞,而他前面的那个没有?”

“瞧那个玩具人希曼。我喜欢那个颜色,那是他妈妈买给他的吗?”乔指着一个柱子旁的男孩说。

“快看看那个女孩手里的蓝色气球……”

突然,乔看见了一个人,他顿时闭了嘴。那也是一个小男孩,比乔要大几岁的样子,小男孩正坐在轮椅里,被人推了过来。

乔仔仔细细打量那个男孩:他腿上装了支架,头歪斜在一边,笑容扭曲,还流着口水。

当那个男孩被他妈妈推得更近时,邦德太太屏住了呼吸,她希望乔能在这一刻保持安静,别再盯着人家,她甚至打算马上拉着儿子离开这里。

当男孩近到可以听清他们说话的距离时,看见了正饶有兴致盯着他的乔,乔也注视着那个男孩。

邦德太太担心地望着儿子:乔,千万别说出让人尴尬的话呀!

乔更认真地看着那个男孩,然后抬头望着妈妈,微笑着说:“妈咪,你瞧,那个男孩戴了一顶跟我一模一样的帽子!”

一顶相同的帽子,让两个同样可爱却有着不同命运的孩子,站在了平等的生命舞台上。

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有时做得太表面了?慰问孩子,分发礼品,拍照留影。我们好像是把关心和爱护传递给了福利院的孩子,但是这份爱心能持续多久?真的能做到没有歧视、毫不嫌弃吗?

我们都真心希望福利院的孩子可以过得更好,不光是留在福利院的时候,还是将来去到其他的家庭,甚至踏上社会参加工作。

那么,我们可否像孩子那般,不管是出于纯真还是慈悲心,真正从内心去接受福利院的这些孩子,让他们过上正常的生活,可以和我们一起工作,让他们将来有一天离开福利院,融入社会群体的时候,依然能感受到爱心无处不在。

感谢孩子们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爱心的传递需要大家一起努力,这个社会才会越来越美好。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