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丧
(文/知友)
近来看到了好多演员。说是演员并不是他们参演了电视剧、电影,而是我的人生这个草台班子上的群演。
作为主演,每天要遇到各类形形色色的人,有时候是自己的同事,有时候是自己的朋友?还有自己的亲戚,大体都是这些人。其余的路人今天就不谈论了。
我许久未参加过至亲的葬礼,没想到成年后的第一次正儿八经地参加葬礼,倒成了主家。2024年了,老家的风俗有了许多变化,变的是形式,坚持下来的也是带有情感的形式,比如哭丧。
亲人离世后,按照我们当地的风俗,要设灵堂,停棺三天,再出殡下葬。这三天里陆陆续续有很多亲戚朋友祭拜去世的人,来的人若是离世之人的至亲,肯定是要哭丧的。
我们这里的哭丧,通常是人一进灵堂就需要跪下痛哭流涕的哭诉悲痛,追念过去、可惜离世的人命苦。
交往至亲密切肯定不用说,活生生的人离世后怎能不伤心呢?无论男女老少还没走近一看灵堂上的棺椁自然而然眼泪就留了下来,眼神里流露出的悲伤,好比承受着剜心之痛。有时人们相互抱着痛哭,什么话也说不出来,只有不停地呼唤着逝者。有人甚至会哭晕过去,但这种情况是少见的,为了照顾好客人,无论多么悲伤,主家的情绪往往需要克制,守灵期间只能默默擦下眼泪,待到下葬后才敢彻底地释放,通通快快地哭一场。
但是平时疏远了的亲人或者有过纷争口角的亲戚来了按照习俗也得哭,还得哭得有节奏,有特色。这类人多为女性,一进灵堂就开始带着哭腔嚎叫,眼睛直直地盯着棺材,一动不动。步伐踉踉跄跄,接近跪垫时要放弃重心倾倒在跪垫前方两三寸的水泥地上,埋头狂嚎。无论身旁的主家如何拉、劝都没用,膝盖是一动不动、头抬也不抬,颤抖着上半身拉长了哭腔,好一副悲痛欲绝的模样。独具特色的哭着喊一声逝者的姓名说一串话,再“哎”叫五六声,反复如此,三四分钟后眼泪出来了、鼻涕出来了,头也就抬了起来,这时候主家来人一拉也就顺势站了起来,擦擦眼泪也就做到灵堂两旁的麻将桌旁喝茶、嗑瓜子、看人打牌、拉拉家常,呆一会儿也就走了。
第一天看到的时候还有些惊讶,第二天也就接受了,这本是人之常情。虽然是至亲,除了血缘,剩下的就是单薄的亲情与记忆中利益的纠葛。至亲更容易变成宿敌。重大事件能来当当群演也就是看在相互的面子上的退步,不必勉强。
花有开有谢,常青树也会枯萎,风时大时小,中午的太阳到了傍晚也就落下,人也是一样、终有消逝的一天,更不要谈论情感,能维系就好好维系,不能维系也不必勉强。今天你是主角,他是配角;明天我是主角,你是配角。
但愿活着人自在,死去的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