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觉法转念功课灵性实相

东方佛家心法VS西方心灵大师拜伦·凯蒂爱之转念

2018-10-06  本文已影响0人  红尘禅心点点灯

拜伦·凯蒂 一个生活于美国加州沙漠小镇的女性。三十岁时患上重度忧郁症,之后的十多年间,辗转在卧室与床塌上,被绝望、愤怒、厌世情绪所包围,几度想要自杀。奇迹发生于拜伦·凯蒂43岁的那年。那是个空气清新的早晨,微风掠过窗台吹进来,拜伦·凯蒂静静地倒卧在地板上,一只蟑螂爬过她的脚。世界在那一刻静止了,曾经悲观厌世的凯蒂死去了,同时一个新的凯蒂出生并通过拜伦·凯蒂的眼向外惊奇的张望。那个时刻,拜伦·凯蒂称之为“醒在现实里”。

现实是当她相信自己的想法时,就感到痛苦,不相信时,就不感受痛苦。同理,造成忧郁症的并非外部世界,而是她对世界的错误看法。质疑那些想法的虚幻,她一改忧郁而活出了前所未有的自由与喜悦。

自那次大彻大悟到如今,已过去了三十余载。拜伦·凯蒂已成为享誉世界的灵性导师,出版了多部英文畅销书(译成中文的有《一念之转》《没有你的故事,你是谁?》等)她不断被邀请到各地向公众介绍转念“功课”,从美国加州、欧洲乃至世界各地;有关她理念的录像带、录音带也被译为德、法、意等多国语言,传播到地球各个角落。

拜伦·凯蒂被《时代周刊》《伦敦时报》两大媒体盛赞为“这个时代的精神创新者”和“最激励人心的导师”。《洛杉矶时报》则推崇拜伦·凯蒂的一念之转是“最简单最有效”的清除烦恼的方法。

没有人知道如何放下,但是任何人都能学会如何质疑一个焦虑的想法。基于此,拜伦·凯蒂发展出了四个问句加反转的转念功课。许多人学习“功课”,利用它拆解、根除生活中的种种烦恼获得新生。在与成千上百万个学员一对一的交流互动中,拜伦·凯蒂爆出过许多警世金句并辑录成书。今在此摘录几则有关两性之爱的,附上笔者佛家心法解读与大家互勉。

1、拜伦·凯蒂:我的爱是我的事,与你完全无关。你爱我,那也不是我的事。你说了一个故事,说我是这个我是那个,然后你与你的故事堕入爱河。我和那个故事有什么关系?我在这里被你诠释,好像我有选择一样。我只是你的故事,不多也不少。你从来没有遇见过我。没有一个人遇见过另一个人。你不可能爱任何人,你爱的只是你关于他们的故事。

“你的爱与我无关”解读: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大方广佛华严经》云: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事间。禅宗经典《金刚经》云:一切有为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意思是说大千世界是个幻相。心是万物之源。物质世界是心念的产物。现代量子物理学力证,不存在物质,物质本质上是种能量,意识也是。观察者的意念会影响实验物内部粒子的运动轨迹。故“双盲”实验一直被推崇。

从心理学角度看,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爱上的其实是自己心目中临摹出来的那人的画像,是自己心念的投射。这个投射物只是本尊的高仿货,和本尊并无半毛关系。所以智慧如拜伦·凯蒂才发语惊人——你的爱与我无关,你爱我并不是我的事而是你的。既是你的事,那么痛苦或者欢喜皆由你自己主控,你要对自己的选择全责承当。这样做,会把每个人从受害者情结中解放出来,不再怨天尤人,不再苛求他人也不虐待自己。

2、拜伦·凯蒂:对于小我来说,爱就是赞同。假如我赞同你,表示我爱你。某一刻我不赞同你,在这一刻我质疑了你神圣的信念,我就变成了你的敌人;你在头脑里跟我离婚了。然后,你会寻找为什么你自己对的理由,你还是把焦点聚在自己之外。每当你聚焦外在,并且认为自己的问题是别人造成的时候,你宁愿沉浸在自己相信的故事里,这一刻,你就是自己的受害者,这种情形显得毫无希望。

“爱不是赞同”解读:我们处身的世界皆具二分法的分裂性,凡事非黑即白,非正即邪,二元性思维主宰了我们的世界观。要么支持,要么反对,是我们被教导的处世准则。支持就是爱,反对就是恨,是上面准则衍生出的世俗爱情观。这种观念创造了一个外部实有的假相。这种执假为真,佛家称为遍计所执。执着是轮回的根。

佛家三藏十二部,无非在告诉世人四个字:看破、放下。看破的是什么?世界皆幻,都是头脑在自说自“画”,当你相信头脑告诉你的那些——父母告诫的、别人传说的、社会导向的信念,而从不质疑的时候,你已经沦为提线木偶,终生活在别人的嘴巴和自己的头脑中,而非真实活在实相中。你被活了。你的心被这些外在的东西所主宰负荷,所以才感到越来越沉重、难以挣脱。

放下的是什么?放下对外在幻相的关注和执着,而转向内在,向内探求一切事物的本源、真相。看破放下的结果是你不再视自己为世界的受害者,许多事情不再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是经由自己而发生。你对事情的好恶判断不再来自别人的告诫而是来自自己心地上的观察。每时每刻的觉知在,当下你即是如佛一般的存在,你是以肉身行走在地球上的觉者。佛从来不是泥塑木雕,而是我们身边行走的智者、灵魂超脱者。

外境既然虚幻不实,赞同或者反对的对象自然也非实有。如此,功与过又从何而起、因何而说,于是乎,世界太平。

3、拜伦·凯蒂:当我不需要去外面寻找认同时,我保有这个认同。如果我寻求你的认同,我的内在并不舒服。通过反躬自问,我看到了我需要你认同的只是你会认同的东西,因为我爱你。你所认同的正是我想要的。这是爱--这不会改变任何东西。爱已经拥有它想要的一切,爱已经是它想要的一切,正好是它想要的样子。

“爱不是改造对方”解读:爱是世出世间一直在探讨的命题,包括宗教。佛教不是宗教而是教育,就在于它不重形式而重内容。形式是后人加上去的,它的最初本是探讨并解决每个人都无法回避的八大人生问题:生死病死,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阴炽盛——简称八苦。佛家的爱从来不是小情小爱,而是立意于所有众生的大爱。上自天堂,下达地狱,不仅关爱人类这样的有情众生,也同样关爱山川河流这样的无情众生。佛家的宇宙观、生命观是一个庞大森然的体系,如海纳百川,无所不包。世间对爱的诠释,有哪家超得过“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世间常用“血脉相连”来比喻一体性的不可分。佛家则是用恒顺众生。这里的众生不是确指“某个”人或物,而是泛指一切因缘和合的状况,也就是说一切时处,都能以“不支持也不反对”超出二元选择的心态,海纳一切。恒顺就是不站队任何一方,但也不是滥好人。他的“顺”是洞察一切真相的悲悯和包容,就象看着左手打右手,他平等真爱它们每一个,绝对不会攀高踩低、赞一个毁一个。

佛家修行的终极目的即是平等心,心平等才会烦恼自消,真清净才有天下真太平。用平等心爱人待人就会“不见世间过”,见不到要批判的,哪还会有改变他人的念头和改之不得的烦恼?真爱一个人就尊重他做本然的自己,不苛求不批判,走在这条平等心演习的路上,你已是个行者,无关乎外在的世俗信仰。

4、拜伦·凯蒂:你的伴侣是你的镜子。除了你诠释他的方面,他甚至没有为你出现过。他是你所看到的那个人,最终他又只是你。想一想!这只是你,一次又一次,你用这个方法对自己保持盲目,去感觉合理化然后迷失。去想你的伴侣除了是你的镜子之外的任何事物,让你痛苦。你看不见你的伴侣,你只看见了你所相信的有关他的一切。因此,当你看到了他的某些缺点,你可以很肯定地知道那正是你自己的缺点。这个缺点必定是你的,因为你就是那位正在投射它的人。

“爱人是面镜子”解读:佛家常讲,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一切法从心想生。你相信什么就会看到什么。最著名的例子是《吕氏春秋.有始览.去尤》篇中疑邻盗斧那个典故。因怀疑邻居是贼偷了自己的斧子,故再观察邻居的一言一行便都带了贼相。待真相水落石出,找回自已误丢于柴垛的斧子后,再去看那邻人又怎么看怎么都像是个君子了。

同一个观察者,再一个被观察对象,只是因为相信了头脑中的不同判断,外界对应地就呈现出不同的境界,而每个境界在当时的心境下看去都真实无比。头脑和心理的这种机制决定了,世界非真实,乃是心念投射头脑创造的产物。故佛说,心外无法,法外无心,万法唯心。识得心,大地无二寸土。

外境既然是虚幻的,那么它的存在还有什么意义呢?意义就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是非。绝对“一”的存在是看不到自己的,必须有一个参照物。故《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外境的存在其实是为了烛照自己的存在,正如黑暗与光明,一个的存在成全了另一个,两者共生互为彼此。故佛家基于一体的理念演说“同体大悲”“感恩一切”,而世人则是执着于分裂为实,坚称光明必须战胜黑暗。反之,亦然。争斗的结果就是滋生贪嗔痴慢疑这些烦恼。难怪佛陀要喟叹,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着不能证得!

夫妻伴侣也是如此。婚姻关系的缔结本是为了彼此灵魂的提升而非控制与被控制、改造与被改造。一个的存在为另一个的镜子意味着你在另一半身上看到的优点或者缺点,其实都是镜中的自己。你恨也好怨也罢,其实全是自己,你既是投射之源,也是镜中成像之果。看清了这一点,烦恼自如朝露遁形全消,哪谈得上什么痛苦,纯粹是庸人自扰。

5、拜伦·凯蒂:当一个想法对你造成伤害,这是一个信号,表示这个想法不是真的。爱我不是你的任务--是我的!

“自爱尔后才能爱人”解读:基于万法唯心的理念,佛家一直提倡从我做起,从心做起。“我”是宇宙万物之源。这个“我”不是指身体,但也离不了这个身体。“心”不是指解剖学上的肉团心,而是高我的非物质显化。基于“我”才会有宇宙山川,外境不是在我之外,而是在我之内。那个“他”和“他”的爱与不爱也是我的一个投射。是我在头脑中创造了有关“他”的形象,创造了“他”爱或者不爱我的印象!

如果说是“他”伤害了我,倒莫若说是我关于“他”的想法和判断伤害了我自己。故爱“我”只和我自己有关,爱我不是“他”的任务。这种智慧的洞达会让我们有担当,不推诿责任给他人,不欺许未来亦不怨恨过去,全然活在当下。当我们能真正爱自己,我们已成为爱本身,光照大千、泽被万物,与日月同辉,无住而无所不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