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为啥不和亲?
现代人有一个通病:一旦心累了就要去西藏,说灵魂能得到涤荡,还有穿越小说作者一下笔就要梦回汉唐,说那是盛世华章。汉和唐真的就像你们想象的那么荣光?其实,不尽然也。
自中国有信史记载起,几乎每一个王朝都有和亲的记录,而且大都是公主外嫁,而不是把人家的公主给娶过来,上学时,老师教育我们:和亲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黎明百姓的安居乐业,牺牲小我成全大我。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与周边政权的关系就像六月的天气,那是说变就变,也像现代人形容的友谊小船,那是说翻就翻,毕竟国与国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在敌人与朋友之间如何纵横捭阖,为自己攫取最大的利益,这是历代王朝统治者及其高级官僚们绞尽脑汁也要想明白的问题。
先说汉和唐,为何他们两家的和亲政策是最频繁的呢?
从宏观方面讲,汉、唐时期都属于汉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融合期,除了物质商品、思想文化相互交流外,互通婚姻也变成了一种习俗。从微观方面讲,汉和唐都属于开疆拓土,野心勃勃的王朝,打这个必然防着那个,所以和亲成了最划算的国防。
从现实方面讲,汉、唐都是建立在百战之余的疮痍经济基础之上,“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并非虚夸之词,西汉初甚至连同一颜色的四匹马在全国范围内都搜不到,由此可见其残破程度。
所以汉高祖在“白登之围”后被迫采纳了刘敬的和亲建议,唐太宗在“便桥之盟”后为了打击北面的突厥,只好用文成公主先稳定住西面逐渐强大的吐蕃,这就是统治者们拉关系,套近乎的手段,是不是比我们一般人更为高明呢?其实统治者们最大的优点是懂得取舍,或说懂得博弈,抑或说是懂得他最需要的东西是什么,这就是他们与我们常人的区别。
(图片来源于影视剧《回明之杨凌传》)
话说历史车轮推进到宋明之时,和亲之举戛然而止,尤其明朝,不但拒绝和亲,而且从不纳贡、割地、赔款,直至灭亡。毕竟“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者并不常见。
究其原由?归结有三:
第一,宋明理学的兴起。作为儒家学派的发展支脉,宋明时期创立的理学号称正宗,并为官方所认可。理学家们认定的“生死事小,失节事大”“男女授受不亲”等理念,不但被普通百姓接受,也在明朝历代君王及其士大夫们的脑袋里扎下根来。
第二,蒙古的武力统一。众所周知,明朝建立前,剽悍的蒙古贵族利用武力扫荡了欧亚大陆上几乎所有的国家,但凡成规模有实力的政权纷纷瓦解屈服,几百年内根本无法崛起,所以明朝的周边除了北面的残元外,几乎没有强敌来压境,因此和亲也丧失了其政治意义。
(图片来源于影视剧《大明劫》)
第三,明朝的军事实力。《陈规守城录》记载,宋代的军队就开始装备火器,元朝时,“炮手军”的制式武器是发射口径为20毫米以上铁弹丸的金属火铳。明永乐前期创立的京军三大营之神机营,装配的有火枪、火铳、火绳枪等,后来又装配有多管火铳,野战重炮、佛郎机炮、虎尊炮、重型大炮“大将军”、“守城第一器”万人敌等。明军品种繁多的火器不但能够攻坚,还能够用来防御和野战,在援助高丽时就凭借这些先进武器先后打退了日本军队的数次进攻。
第四,明朝的闭关锁国政策。朱元璋本农家子弟,生活所迫才起兵反元,一旦建立政权,骨子里“小富即安”“关起门来过小日子”的小农意识又开始冒了出来。因此,日本杀了明朝的使者,朱元璋都不想征讨,还给后代立下规矩——后世不可复仇日本。既然我们各过各的,互不联系,为何我还要给你送公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