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简友广场想法

善用达克效应来读书

2022-02-13  本文已影响0人  爱上流星雨

今天开启再次阅读《读懂一本书》的旅程。这次,我重点关注“如何选书”。因为,一直以来,我的读书是被动式的,怎么说?

1、我喜欢读别人推荐的书单,比如:樊登老师讲书的书籍,某位大咖老师推荐的年度十本好书,公众号的文章提到的热门书籍

2、有问题才读书,这个习惯来源于工作。比如:高效会议如何开?时间如何管理?大型项目如何管理?等等。

3、带有“年度热销榜书籍”、“销售百万册”、“常霸销售榜首”、“网红作家”等字眼的书,容易被我关注。

总结一句,我属于外驱力推动的读书人。

最近,我也在反思这样的读书到底有什么问题,我概括有三点:

1、碎片学习,不成体系。读书时间长,但是零散的知识点,不能相互链接,难以形成自身的长期记忆。

2、人云亦云,没有主见。读书今天读一本明天读一本,思路一度被不同书牵着走,看不到自身能力的不足。

3、看完就完,没有收效。我总感觉学会了,但是却用不上。

这个问题如何破?

樊登老师说我这种阅读陷入了达克效应。一开始我不懂什么意思,查了些资料,我才明白。

达克效应(D-K effect),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种认知偏差现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缺能力的基础上得出自己认为正确但其实错误的结论,行为者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们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的优势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却无法客观评价他人的能力。

来源:

2000年的搞笑诺贝尔奖心理学奖颁给了来自Cornell University的Justin Kruger和David Dunning,因为他们的一篇报告《论无法正确认识能力不足如何导致过高自我评价》,报告所写的内容被称为“达克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文中说到:“无知要比知识更容易产生自信”(这话应该是达尔文说的)。

Kruger和Dunning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1.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平;

2.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平;

3.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如何才能成为高效读书人?即读得懂、记得住、带得走。

个人认为,我可以通过恰当训练大幅度提高能力水平,认知到且能承认无能程度,进而从根本上提升选书、读书的效率和质量。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