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每个孩子都是诗人
关于儿童是天生的诗人这件事,在我们班的孩子们二年级时我就深信不疑。
那时候我在纪录片《人生第一次》的《长大》这一集中看到云南一所乡村中学孩子们写的诗而大为震撼。记得那所学校的校长在接受采访时说,这里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他们中的大多数人以后就是这个小镇的主人,只有很少的人可能走出大山,实现自己的理想。很多人质疑他,连高考语文作文里都写着“诗歌除外”,你还坚持做诗歌课程,有什么意义?校长只是笑笑,坚定地说:“因为写诗的孩子,不会砸玻璃。”
诗歌,也许是最接近心灵的文字。
而我们的孩子,或许天生就有着造诗的能力。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与元九书》中这样表达自己的诗观:“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
儿童的生活就是诗,诗贵在真情实感,而儿童的生活也处处都是真实的情感体验。
婴儿时期,孩子就会用自己的哭和笑来表达情绪,自从生活的画卷在他们眼前展开的那一刻,他们就拥有了体验。
这几天我在读范梅南与李树英博士合著的《教育的情调》一书,学到了书中的两个概念——“教育现象”与“情景体验”。
其中的“教育现象”,其实就是我们与儿童朝夕相处的每一个画面。“情感体验”,就是儿童视角下的内心感受。
上学期,我们班有个男生在课间休息时,被另一个男同学扔过来的石子砸到了头,顿时鲜血直流。把我和同学们都吓坏了。
当天回去处理伤口后,第二天他就按时来上课了。
那一天,他的素材(日记)里是这样写的,“……看到流了那么多血,我感觉我就快要死了。虽然他已经向我道了歉,但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他!”
我非常佩服这位小男生,他并没有因为这是要交给老师的作业而为自己假造一个善良大度的形象,而是诚实表达自己的愤怒。
之后的几天,我从这个孩子的素材里了解到那位害他受伤了的同学似乎每天都来找他玩,他心里非常纠结,面对害自己受伤的人投送来的歉意和善意,他似乎还不懂怎么处理,直到有一天,我从他素材里看到了这样的话。
“这两天,我受伤的地方有点痒,妈妈告诉我,这是伤口在愈合,伤口总有一天会愈合,我想我也总有一天会原谅他的。”
读到这一句,我的心砰砰跳了起来,为三年级孩子能写出这样的句子而震撼,也为他的自我疗愈而感到激动。
在教学中,我经常发现有一些不善言辞的孩子,写出的文字却非常能够击中人心。我想,大概是他们不善表达,所以更加注重自己内心的体验吧。今天在听树才老师的讲座时,他说:“儿童的注意力在体验,而成人的注意力却在分辨”。因此儿童比成人更容易得诗。
正因为儿童的生活就是诗,他们只要说出心里话,便是诗句。
戴是我们班公认的“小诗人”,她的素材里,总是会有图文并茂的小诗,或者是极具画面感的小散文。
一年级的时候,戴戴的妈妈说,她的胆子很小,所以有很多怕的东西,比如她非常喜欢老师,但却不敢跟老师说话。
我觉得戴戴很可爱,她的怕不是因为讨厌,而是因为喜欢。
我发现戴戴经常会用一双黑幽幽的大眼睛盯着我看,当然,我也不敢轻易对上她的眼神,我怕看到她惊慌的低下头。
正是因为戴戴这个好玩的性格吧,我猜测她应该很喜欢在自己觉得安全的环境下专心的探索自己好奇和喜欢的东西,并且正因为她的敏感,她写的文字就非常有诗意,且能戳到读者的心,读戴戴的诗,你会感觉自己正在用她的目光欣赏着很多被你不经意间忽略掉的美好画面,感觉戴戴正用小手拉着你一处处地看她的发现,而你读完,会发现自己正在微笑着。
因为戴戴是那么坦诚,她把自己所有的心里话都用文字描绘成了画面,把生活写成了诗。
戴戴的诗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还因为他们具有无穷的想象力。树才说:“诗歌就是在描述中表达认知,又在认知中改造描述。儿童的认知有限,导致他们的想象力异常丰富。我就很佩服我们班的孩子们,只要一布置“为诗句配上图画这个作业,我们班必定是佳作连连,让我这个没有绘画天赋的人大开眼界。
就算不教他们任何诗歌创作的知识,他们依然能凭想象,写出让我惊叹的作品。
仿写《祖先的摇篮》
“诗者,根情,苗言,华声,实义。“言”与“声”一定是服务于 “情”与“义”的。
我们或许比孩子们更懂得品鉴诗的语言,教授诗的声律。但我们真的不见得比孩子更懂得描述自己最原原本本的认知,也不会比孩子更有表达真情的勇气。
每个孩子都是诗人,并不是说每个孩子都能写诗,而是每个孩子其实都在用诗人的眼光洞察世界。
既然如此,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保护和陪伴吧。
保护孩子们的“诗兴”,陪伴他们体验生活,鼓励每个孩子都造出自己的“生活之诗” ,当有一天他不再是孩子时,他也会这样保护和陪伴自己的孩子。
在写诗这件事情上,我们永远可以相信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