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07儿童行为的塑造与矫正(29)

2018-10-07  本文已影响0人  紫萱草1126

今天学习的是这本书的580—602页,第十三章,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的后三节,分享如下:

[if !supportLists]1、[endif]所谓惩罚是指给予个体负增强物——厌恶刺激,以阻止不良行为发生的出现。当儿童表现不良行为时,及时施以厌恶刺激,即是我们所谓的惩罚。逃脱制约是指对正在受惩罚的个体,激发他“改过向善”的动机,或鼓励他表现良好的行为。一旦个体真能表现出预期中的良好行为,就立刻把正在进行的厌恶刺激删除。

[if !supportLists]2、[endif]我们可以肯定逃脱制约与躲避制约比惩罚更具有积极意义,不仅可以使个体表现良好行为,以回避厌恶刺激,而且还使犯错者改过自新,表现良好行为。就应用目的而言,逃脱及躲避制约必须应用于个体的良好行为表现。

[if !supportLists]3、[endif]逃脱或躲避制约反应,是期待儿童能表现良好行为,以脱离或回避某种厌恶刺激。这种策略想要获取效果,必须建立在客观一致的情况下。所谓客观、一致性,包括好几个方向:父母或老师言行之间的客观一致性,老师或父母个人及彼此之间的客观一致,对同样的违规施以同样惩罚的一致,才能发挥效果。只要有一方面出现不一致,训练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if !supportLists]4、[endif]管教孩子的目标有二:一是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而是鼓励孩子做出正确的行为。前者是躲避反应的目标,后者则为逃脱反应的目的。为有效使用这两种策略,必须重视时效。效果良好的处罚,多半都有明确的起止时间,和将功抵过的增强措施。时限不清楚,或没有指明截止时间的处罚,往往会引起孩子不当的试探行为。

[if !supportLists]5、[endif]管教子女时必须使用语气坚定而不带命令的口吻,不可以没有原则。任何违反规定的行为都必须禁止。

[if !supportLists]6、[endif]给予儿童自由是必要的。但毫无限制的自由,绝非自由的真谛,而是一种毫无秩序、规范可言的状态。父母或师长如果以这种方式来管家孩子的话,则会导致孩子除了一切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外,也会膨胀孩子所拥有的权力和主控权。

[if !supportLists]7、[endif]要求子女多读书是没有错的。只是若把全部时间都窄化在书本中也不见得是理想,尤其是小学阶段。并且读书的时候,家长要知道读书的实质内容,不要以为只要拿起书就是在读书了。如果孩子读书读的不是正课,而是看武侠小说或其他书籍,最终,孩子成了武侠迷。家长的用心完全没有达到,反而培养出另外一个坏毛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