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移民史
湘西蛮地在史书中第一次记载中原汉族侨置移民的是秦镡城县。记载秦镡城县的历史书籍很少,一是《山海经.海内东经》“沅水山出像郡镡城西”,《华阳国志.南州志》:“一军塞镡城之岭”。《水经注》:“沅水山出像郡镡城西”,与“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东迳无阳县。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
镡城或许有秦镡城,前汉镡城,后汉镡城,三国、晋镡城在两地、甚至三地之分,目前只能靠推测.
秦镡城争议很大,谭其骧的考证湖南这边只包含通道、靖州全县与会同部分地区。沅水湖南段、会同北部、托口、黔城、洪江全部不在范围内。
如果依照谭其翼的考证或许秦镡城跟后汉镡城不在一地。
一、古代侨置州郡的性质。
一般而言,侨置的州郡县有这么几类:
1、相当一部分侨置的郡县在侨置之所有了自己的领地,也就是割占当地的领土作为自己的辖区,和原有的土著郡县错落交杂;
2、有些侨置的州郡“反客为主”,直接把土著的郡县改为侨置的郡县,土著郡县不复存在。如秦郡侨置在棠邑,晋安帝把棠邑改为秦郡。这种情况,可能是北方流民已经超过了土著人口。
3、有些侨置郡县始终寄寓,没有实际领土。如幽、冀、青、并四州寄寓江北,南鲁郡、南泰山郡、南平昌郡、南济阳郡等郡寄寓江南,直到废除时,也没有自己管辖的领土。这些侨置的州郡只管辖北方流民,行政上与土著州郡是并立的。
4、有些侨置的郡县直接划归土著州郡管理。如江州领8郡,其中的南蔡郡为侨郡;荆州领8郡,其中有4个是侨郡。土著郡管辖侨县的情况也有不少,如豫州弋阳郡领5县,其中3个是侨县;南豫州庐江郡领4县,其中3个是侨县。甚至有的土著郡,管辖的都是侨县。
5、有些侨州侨郡还辖有土著郡县。如南徐州为侨州,下属的晋陵郡、义兴郡为土著郡,其余皆为侨郡;南兖州的广陵郡、海陵郡、盱眙郡为土著郡,其余为侨郡。侨郡辖土著县的情况也不少,如南徐州的南东海郡辖6县,其中武进、丹阳、丹徒3县为土著县。
按《宋书》粗略计算,大明八年(464年)刘宋境内一共有侨民约90万人。刘宋的辖区很大,北达黄河、伏牛山,包括青州、徐州的全部,豫州、兖州的一部分。
这90万侨郡人口中,位于淮北青州、豫州、兖州、徐州的,差不多有25万,属于北方人口的内部流动,主要安置的是冀州、并州等处的流民。
扣除这25万,实际南迁侨民只有65万。
《宋书》记载的464年全国人口数只有517万,按照葛剑雄、王育民等学者的估计,刘宋鼎盛期人口约2000万,元嘉之乱有一定损失,到大明年间,应该至少有1500万。如果以实际人口为《宋书》记载的3倍来算,刘宋大明八年,南方的侨民有195万。
这近200万侨民是经历长期繁衍之后人口,而不是始迁北方侨民数。
东晋的102年和刘宋的前几十年,境内并无大的破坏性战争,战争也仅限于边境一带,人口应该较大增长。特别是刘宋的前几十年,政治稳定,百姓负担较轻,号称南朝的小康时代。倘若侨民人口增长到原来1.5倍,则始迁侨民约130万。
按葛剑雄估计,西晋末年北方人口在2500万左右,王育民估计数则更高。按前面估计,南下居民只占北方总人口5%左右,并且集中于长江下游。
北魏建立后,北方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南迁居民已经很少,只有局部因为战争或者掠夺才会有迁移。
而南朝到了侯景之乱后,江北丢失,江南也遭受很大破坏,户口凋残,南弱北强的局势逐渐明朗。不仅历次战争,北朝会掠夺很多居民北上,而且可能还有很多南方侨民自发向北迁移。如554年,西魏攻破梁元帝的都城江陵,一次就迁数万人去北方,包括很多文学名流。隋灭陈后,将隋朝宗室和大臣前往关中,“大小在路,五百里累累不绝”,可见规模之庞大。后来,又迁天下富商大贾数万家于东京,这里面包括不少南方豪族。由于政治中心在北方,所以还有很多南方人自发性地北迁。
正是如此,繁荣了二百余年的南朝,到了隋唐又归于沉寂。
二、河南新乡市封丘县和辉县市:
封丘县古为豫州,兖州地域。
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炎黄系统的羌族就生活在这里。
据《唐· 宰相世系表》记载,羌族姜钜因佐黄帝伐蚩尤的涿鹿之战有功,在公元前21世纪,夏启立国、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并建立民族封帮称为封父侯国。公元前11世纪,武王伐纣克殷,封父民族侯国被看成殷商顽民赐于鲁公伯禽为奴,全族迁往山东。西周建立,封丘为康叔封地。[
西周时,有人被封到共(今河南省辉县市),建立共国,称为共伯。春秋时,共国被卫国所灭。
共国,又谓同治国事。《史记·燕召公世家》:“诚得贤士以共国,以雪先王之耻,孤之愿也。” 唐方干《途中逢孙辂因得李频消息》诗:“正忆同袍者,堪逢共国人。”
商代时,在今甘肃省泾川县境内建有共国。
族群方面:
共国的祖先是共工的嫡系传人,属于炎帝部落的西戎族群,与黄帝、羌族同源。
文化方面:仰韶、龙山文化遗址,依稀可辩;周武王率八百诸侯会同盟的牧野大战,古迹依存;姜尚卫河垂钓、比干抛心忠谏、围魏救赵、张良刺秦、官渡之战、陈桥兵变都源于这方热土;孔子讲学“杏坛”犹在,李白放歌于忠臣之前;张苍逞思于《九章算术》,陈玉成天国殉难;明神宗胞弟潞简王陵、十二丞相青史可鉴。
存有比干庙、潞王陵、白云寺、百泉、万仙山、八里沟、京华园等人文遗址。
洪江流传甚广的几个民间传说:姜太公钓鱼源于此地;鱼龙变化源于此地;晋商遗风源于此地;
三、河南省南阳市:
秦将白起攻楚占宛,于秦昭襄王35年(即公元前272年)设南阳郡(郡治今天河南南阳)。公元前221年秦朝统一中国,仍为南阳郡。当时的面积,除现今南阳市域外,还有河南省的鲁山、叶县、舞阳、栾川的一部分和湖北的随州市、枣阳市一带。
西汉时,南阳归荆州部,辖36县,如宛城(今南阳市卧龙区、宛城区)、杜衍(今南阳市西一带)、淯阳(今南阳市卧龙区英庄镇一带)、西鄂(今石桥镇西一带)、雉阳(南召县一带)、安众(今卧龙区青华镇杨官寺一带)、新野(今新野县)、棘阳(今新野县高庙一带)、朝阳(今新野县王庄乡一带)、穰(今邓州市东南一带)、涅阳(今邓州市北、镇平南一带)、冠军(今邓州市张村乡一带)、乐城(今邓州王良乡一带)、博望(今方城县博望镇一带)、堵阳(今方城县一带)、平氏(今桐柏境内)、复阳(今桐柏吴城一带)、山都(今邓州构林一带)、郦(今内乡赵店一带)、博山(今淅川县丹江水库区)、析(今西峡县城东一带)、丹水(今淅川荆紫关一带)等。
东汉时,南阳郡仍属荆州部,南阳郡辖县和西汉大体相同,但去掉了杜衍、乐城、山都等县,合并于邻县。新置南乡、成都、襄乡三县,改博山为顺阳,改舂陵为章陵、陕西的山阳县划归南阳郡。郡治宛,领县37。
东汉光武帝刘秀发迹于南阳(今枣阳一带),建都洛阳,定宛城为陪都,又称南都。刘秀和其主要将领(二十八宿)大部都出生南阳郡一带,故枣阳又称“帝乡”。
三国时,南阳为魏国所有,隶属荆州。晋,南阳曾为南阳国,辖十四县,都宛。东晋,南北朝仍为南阳郡。
隋开皇三年(583),废南阳郡为邓州。大业三年(607)复置南阳郡,领县八。范围大大缩小。唐初为邓州,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改邓州为南阳郡。肃宗乾元元年(758年)又改郡称州,此后不再设置。
四、五溪侨置郡、州、县
南梁时天监十年(511)析武陵郡侨置南阳郡,下设建昌县、龙标县,以安置河南等地南下的流民。治建昌县(今湖南辰溪县西北),属卢州。隋开皇九年(589),废南阳郡置寿州。再废寿州设立兖州。
卢州
南朝梁置。
南朝梁天监十年(511)后置。治今泸溪,疆域相当于今湖南花垣、泸溪县地。据徐文范《舆地表》,卢州领南阳郡,郡领建昌、沅陵、酉阳、盐泉、龙檦五县。陈宣帝太建七年(575),废州。
寿州,古地名,隋朝设立,一在今安徽省六安市寿县境内,一在今湖南省怀化市今辰溪县西北
改州为郡
隋开皇九年(589),废南阳郡置寿州(治今辰溪县西北)。十八年(598)改寿州为兖州。炀帝大业二年(606)改州为郡,兖州废,领县皆属沅陵郡。
兖州,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是寿州所改,治辰阳县(今湖南省辰溪县),领辰阳、龙标等县。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废。
为了弄清“龙标”古城到底在哪里,我们从历史沿革下手。
秦朝在沅陵以北设黔中郡,西汉设侨置县舞阳县,实行国家的行政治理,据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而今怀化沅水以南地区属于秦代象郡镡城县,包括会同、洪江、靖州、黎平等地。
舞阳在舞水之阳,镡城在舞水之南,在秦汉时各为县制。
晋武帝太康元年(28O),省辰阳县并入镡成,沅陵、舞阳大体未变。东晋因之
《水经注》:沅水出牂柯且兰县,为旁沟水,又东至镡成县,为沅水。东迳无阳县。无水出故且兰,南流至无阳故县。县对无水,因以氏县。
又,《水经注》:“舞阳、镡城皆汉旧县,此云改者,当省镡城入舞阳耳。”,舞阳县治迁于故镡成县。安帝义熙六年(41O)省镡成县并入舞阳县。
南阳郡存在的历史时期很长,南北朝南阳之南阳郡是存在的,属南朝(包括梁朝),在上面主贴中可以看到细某人的描述。龙标在哪?《元和郡县志》:龙标县,上,郭下,本汉無阳县地,‘舆地志’县本在无水之阴’。《舆地志》作者顾野王南北朝时期梁朝至陈朝时期人,据记载其出生与519年(龙标511年左右建立),成书晚于520年(顾野王才出生)左右的《水经注》,晋义熙舞阳只是从汉舞阳的无水之阳移至无水之阴。
又据《续资治通鉴长篇》(成书1163-1177年):诏名硤州新城為安江寨,富州新城為鎮江寨,龙溪新寨為龔溪寨。據九域志,安江寨乃硤、中勝、雲、鶴、蠞五州,即唐叙州龙标县之東境;鎮江寨乃富、錦、圓三州,即唐龙标县地;龙溪寨後為鋪,属沅州麻阳县。
龙标的地理位置实际是很明确的,一定在沅水流域!
史籍中有明确记载(包括二十四史的《宋史》以及《皇宋通鉴长篇纪事始末》、《武经总要》、《文献通考》等)。通过《汉书》、《水经注》的记载我们清楚的发现,汉“无阳”县因为无水而得名,后舞阳县治迁至镡城故县,也就是说舞阳县于安帝义熙六年(41O)省镡成县并入舞阳县后,就不在潕水流域了,而是在沅水流域,与同时期建立在辰溪的侨置县建昌县以沅水紧密相连,距离很近。这个从王昌龄在龙标写的诗篇中也能够找到证据。
以沅水为界河,沅水以北的黔城芷江怀化是无阳和后来的舞阳,潭阳县,沅水以南的洪江托口会同靖州黎平通道等是秦代象郡潭城,也是后来的郎溪和龙标。
汉代潭城沿沅水而下合并今辰溪的辰阳以后舞阳还在,舞阳合并潭城以后迁舞阳县治到潭城地。晋代成立侨置郡南阳郡建昌县和龙标县时,建昌县建立在辰阳西北,龙标县成立在沅水南岸的舞阳县故城,后来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分设龙标县郎溪县和潭阳县,又改名名潭阳郡,最后改名敘州。这样看来,龙标的来源历史脉络非常清楚了,而且有史书记载的支持。
随着大家对龙标县研究的逐步深入,通过对洪江古商城巫水流域民族服饰、习俗、分子人类学的了解发现青衣苗与羌族比较接近;再对晋代成立的南阳郡(寿州、兖州)原侨置县建昌县的乡话(沅陵)、原侨置县龙标县的平话(城步、绥宁)、原侨置县郎溪县的酸汤话(会同、天柱、黎平)、原侨置县潭阳县的土话(芷江、怀化、新晃)深入分析对比研究,发现上述四种汉族苗族侗族共同使用的方言均存在很多古汉语不常用词汇;在对沅陵、城步、绥宁、会同、天柱、黎平、芷江、怀化、新晃的山、水、村庄小地名与现在河南省的新乡市(共国)和南阳市(南阳郡)的山、水、村庄小地名一一比对过程中,重点研究巫水与潕水地域,发现巫水流域怀化市洪江区、会同县、邵阳市绥宁、城步与河南新乡市下面的县有许多小地名雷同(共国,共工治水的地方);芷江、怀化鹤城、天柱、黎平有许多山、水、村落小地名与南阳市下面的县山、水、村的小地名雷同。
五、龙标县有哪些地名来源于南朝侨置时期从河南省的南阳直接借用?
南阳郡,后隋朝改为寿州。
鲁山县:瓦屋乡、杨家庄村、袁庄村、龙潭村、洪营村、榆树湾村、段庄村、黄庄村、杜庄村、袁寨村、贾寨村、关帝庙村、赵村、太平村、石门村、杨村、苏庄村、何寨村、高庙.......
叶县:竹园、老鸦。春秋楚人沈诸梁故里,沈诸梁即叶公,即“叶公好龙”典故中的“叶公”。1982年叶氏后裔在此重修“叶公沈诸梁之墓”,以示纪念。向阳、侯庄、丁庄、官庄、刁庄、李庄、吴庄、、孙庄、裴庄、温庄、戴庄、祁营、张寨、韩庄、溪庄、张庄、龙泉村、水寨、龚店乡、姜庄、洪村(洪西、洪东)
舞阳县:仙桥街村、玉皇庙村、文峰乡、马村乡。。。。。。
五溪相对应的地名:主要考证了鹤城区的榆树湾、石门、杨村、潕水等等均可以在该地找到!洪江地名:洪州、天柱、回龙、老鸦等等这些洪江的招牌式地名均可以在河南辉县市找到!
新乡市紧邻郑州北面,南阳市紧邻郑州南面,两市相距300多公里。
六、从语言讲,湖南80%以上祖籍江西溯源也应该是从江西(指汉族方言),包括怀化汉语方言;从地名讲,细某人都是百度过来的地名,谁的地名在前无从考证,尤其是龙标和建昌找不到出处,辽宁建昌是现代地名,史籍中没有怀化有侨置州县的记载(不排除少数流民的涌入),榆树湾不是现代地名。在林则徐禁烟被贬云南途中经过榆树湾,大家分享一下林则徐(1819年)的日记:
(嘉庆二十四年六月)
二十四日,甲寅。寅刻行,四十里过辰溪县,其地无城,饭后渡溪行,三十里至山塘驿宿。是日山多路长,天气阴晴各半。
二十五日,乙卯。寅刻行,四十里过中和铺,憩留云寺。又四十里芷江县之怀化驿,《宋史•地理志》有怀化铺,即其地也。是日所过诸山俱峻绝,木旗岭云气尤变幻,八十里地远如百里。晡时雨。
二十六日,丙辰。晴。寅刻行,平明过榆树湾,市肆甚密。谒天后宫,憩杨公庙。杨公宋时人,盖神于沅水者。已刻抵罗旧驿,俗名马公平,以山路到此忽平坦也。罗旧在公平南二十里,本有驿舍,嗣因去怀化过远,而府城又太近,故移驿于马公平,而仍其罗旧之名。驿有王阳明先生碑,刻诗云:“客行日日万峰头,山水南来亦胜游。布谷鸟啼林雨暗,剌桐花螟石溪幽。蛮烟喜过青峦瘴,乡思愁经芳杜洲。身到夜郎天万里,五云西岳望神州。”
var imgTopic = document.getElementById("imgTopic");if( !imgTopic ){ //document.write(''); chinaadclient_motianlou2('CH_JSCLUB_MTL_10002', 697);}
施秉距贵州省会贵阳230公里,黔东南州府凯里75公里,距湖南怀化230公里。明清以前施秉人的生计是伐木,号称“皇木”,沿潕水河放木排到洪江,从洪江驾驶苗船运送日用品回施秉。这些伐木和放排的工人都是自称祖籍在洪江的苗族,清水江以上的贵州红衣苗族使用酸汤话,镇阳江上游两岸苗民居住地因此也叫小洪江,情况与会同小河片的小洪江一样,与洪江以示区别。至于这些洪江苗何时移居施秉,尚无人研究。
而沿巫水而上的青衣苗古代叫做洪江苗。以城步最集中。
城步苗族使用着两种不同的语言。五团、兰蓉、羊石等地的苗族使用的是一种掺杂有汉语方言的苗语,自称“平话”。这种语言在这三个土语群之间大体能够通话,但与当地汉语--西南官话差异很大,相互不能通话。说平话的苗族约占全县苗族总人口的80%。这种语言与古楚语有较深的渊源关系,也有一定的苗语遗存成分,可代表“城步苗语”。岩寨乡下排、上排、长兴三个村的苗族使用的是另一种语言。这种语言与贵州苗语、湘西苗语、布努语有不少相同之处,但已受到汉语的影响,是一种部分汉化了的苗语。这种苗语与当地汉语不能通话。(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