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量化的管理学可以量化的经济学每天写1000字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2018-07-19  本文已影响1人  广义动量定理高广宇

《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的主要原则

 

 

《谋攻》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三篇,分为六章,主要讲:以最小的伤亡获得胜利。战争死人,先谋后打,减少伤亡。第一章讲以最小的伤亡换取胜利,使敌国不战而降好于击破敌国。击破敌人军队规模越大,伤亡越多。第二章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然后讲了战略四方法,分别为谋攻、伐交、伐兵和攻城,智谋水平逐渐下降,暴力程度逐渐上升,伤亡逐渐增加。第三章讲战术用兵六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其原则为集中自己的兵力,产生兵力对比优势而获胜。第四章讲国君三患而致败,三患为縻军、疑军和惑军,失败原因是外行指导内行而导致失败。第五章有利胜利五因素。第六章讲多知胜,少知不胜。知己知彼是多知,胜;不知己不知彼是少知,不胜(如图1所示)。

1 《谋攻》篇的主要原则

第一章讲以最小的伤亡换取胜利,使敌国不战而降好于击破敌国。击破敌人军队规模越大,伤亡越多。

孙子曰: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孙子说:大凡用兵的原则,使敌举国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国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军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旅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旅而取胜是次一等用兵策略;使敌全卒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卒使之降服是次一等策略;使敌全伍不战而降是上策,击破敌伍而取胜是次一等策略。

国的人数大于军的人数,军的人数大于旅,旅大于卒,卒大于伍。按照先秦兵制,军是10000人,旅是500人,卒是100人,伍是5人,这里没有列全所有等级编制,比如队是50人。一国军队的数量在本篇中没有提及,但是国的数量应该大于军,在作战篇中有“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十万是大于军的10000人编制的。

使敌人全国而降优于破国而降,全军而降优于破军而降,全旅而降优于破旅而降,全卒而降优于破卒而降,全伍而降优于破伍而降。从全伍而降到全卒而降,最后全国而降,战胜的人数增加,战争利益也在不断增加;而从破伍而降到破卒而降,最后到破国而降,伤亡的人数在不断增加,战争成本也不断增加。战争收益=战争利益-战争成本,全国而胜的战争利益最大,破国而胜的成本最大。第一章讲述了全优于破,也就是要以较少的伤亡获得胜利,类似于管理学中尽可能的降低产品的成本(如图2所示)。

2 以最小的伤亡换取胜利

全优于破这是衡量标准,然后才有谋攻优于伐交,伐交优于伐兵,伐兵优于攻城的论断,因为是从成本大小的角度进行比较的。

第二章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最好的,然后讲了战略四方法,分别为谋攻、伐交、伐兵和攻城,智谋水平逐渐下降,暴力程度逐渐上升,伤亡逐渐增加。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好的用兵策略中最好的,不交战而使敌屈服,才是用兵策略中最好的。因而,最好的用兵策略是以谋略胜敌,其次是以外交手段胜敌,再其次是通过野战交兵胜敌,最下等的是攻城。攻城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采取的办法。制造攻城的巢车和辕韫,准备攻城器械,三个月才能完成;构筑攻城的土山又要三个月才能竣工。将帅不胜其忿怒,驱使他的军队像蚂蚁一般地去爬城,士兵伤亡三分之一,而城还是攻不下来,这就是攻城的灾害呀!所以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屈服敌人的军队不用硬打,夺取敌人的城堡不用硬攻,灭亡敌人的国家不须旷日持久。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样军队不致受到挫伤,而胜利可以完满取得。这就是谋划进攻的法则。

第二章论述了四种战略方法,分别是谋攻、外交、伐兵和攻城。最好的手段是谋攻,其次是外交,再次是伐兵,最后是攻城(如图3所示)。

3 战略四方法

未来学家托夫勒说:“人类的终极力量有三种,分别为暴力、财富和知识。知识是最高质量的力量,财富是中等质量的力量,暴力是最低级质量的力量。”谋攻以知识为核心力量,外交以财富为核心力量,伐兵和攻城以暴力以核心力量,所以谋攻最好,外交次之,伐兵和攻城最差。因为攻打敌人的城池,敌人有城池的地理优势和等待的优势可以增加自身的防御力量,而攻城方的力量并未增加,所以攻城的代价要比伐兵大。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写道:“战争的防御形式较强于攻击形式。”因为防御具有地形和等待之利,当力量不足以攻击敌人时,可以通过防守来增加力量,从而达到力量对抗的均衡。谋攻所付出的的成本最小,收益最大;外交次之,伐兵再次之,攻城所获利益最小,成本最大,这个可以通过广义经济学的利益-成本来分析。只有谋攻和外交可以达到全国、全军的目标,伐兵和攻城必定会有伤亡。在战争史中,有烛之武依靠谋略退却秦国,免于灭国之灾,这是谋攻;苏秦和张仪在外交上分别推崇合众和连横,通过各国利害关系,在战国后期左右着六国和秦国的政局,这是伐交。伐兵和攻城的例子则难以计数。在现实战争中,这4种手段经常是结合出现的,合众与连横战略是外交的手段,但也要依靠高超的智谋才能分析出各国的利弊,从而通过利益推动自己的战略,通过害处来阻止别人的战略。

攻城除了孙子所说的蚁附之的强攻外,还有其他几种方法,包括围困,引敌出动和内外夹击等(如图4所示)。

4 攻城四方法

强攻的方法士兵伤亡较大,攻下城池的概率较小。围困适合进攻方具有较大的兵力优势,围而不攻,使得城内军队最终因为补给不足而投降。引敌出动这个是需要智谋的,敌人在城内有防护加成,进攻效果不好,通过攻敌必救之地,将敌人引出城再进行攻击,这样相当于去掉了敌人的防护。内外夹击则需要城内有内应,比如特洛伊木马的方式。特洛伊木马的故事是在古希腊传说中,希腊联军围困特洛伊久攻不下,于是假装撤退,留下一具巨大的中空木马,特洛伊守军不知是计,把木马运进城中作为战利品。夜深人静之际,木马腹中躲藏的希腊士兵打开城门,特洛伊沦陷。

决定是否攻城的原则是:如果不攻城也能达到目标,那么攻城就是多余的。

马奇诺防线是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为防德军入侵而构筑的筑垒配系。马奇诺防线从1928年起开始建造,1940年才基本建成,造价50亿法郎。而二战中的德国并没有向法国认为的那样,从正面进攻马奇诺防线,而是绕过了马奇诺防线,迂回法国,法国仅仅抵抗38天便战败。讽刺的是,二战都结束了,马奇诺防线还是那样坚不可摧,从来没有被进攻过。

第三章讲战术用兵六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其原则为集中自己的兵力,产生兵力对比优势而获胜。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所以用兵的法则,有十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包围歼灭敌人,有五倍于敌人的兵力就猛烈进攻敌人,有多一倍于敌人的兵力就分割消灭敌人,有与敌相当的兵力则可以抗击,比敌人兵力少时就摆脱敌人,不如敌人兵力强大就避免与敌争锋。小股兵力如果顽固硬拼,就会被强大的对方俘获。

孙子根据不同的兵力对比,给出了不同的用兵策略,兵多的一方会战胜兵少的一方,兵少的一方应该避免决战。兵力对比优势越大,获胜的可能性越大,那么多大的兵力优势可以确保胜利呢?克劳塞维茨通过研究战争史,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2倍兵力足以确保胜利。当自己的全局绝对兵力少于对方时,并不代表了失败,因为自己可以选择推迟决战。在局部战场上,通过集中自己的兵力,产生局部战场的兵力对比优势,使得局部战场获得胜利。然后不断积累局部战场的胜利优势,直到优势可以打败敌人再进行决战。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总结了十大军事原则,第四条为: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两倍、三倍、四倍,有时甚至是五倍或六倍于敌之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力求全歼,不使漏网(如图5所示)。

5 战术用兵六方法

第四章讲国君三患而致败,三患为縻军、疑军和惑军。失败原因是外行指导内行而导致失败。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者,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将帅,是国君的辅佐。辅佐得周密,国家就强盛;辅佐有疏漏,国家必然衰弱。君主对军队造成危害的情况有三个方面: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他们前进,不懂得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他们后退,这叫束缚、羁縻军队;不懂军中事务却干涉军中行政管理,那么,军士就会迷惑;不知军中权谋之变而参与军队指挥,那么将士就会疑虑。如果三军将士既迷惑又疑虑,诸侯乘机起而攻之的灾难就到来了。这就叫自乱其军而丧失了胜利。

国君对军队造成伤害有三种情况,分别为縻军、疑军和惑军,这三种情况会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军队失败。其本质原因是外行指导内行,降低了军队的能力(如图6所示)。

6 国君三患而致败

国君应该避免对军队的这些伤害,采取放权于专业将领的方法,擅于使用将领的优点,以结果衡量其绩效,而不是乱加干涉。将领对于错误的命令,要采取《九变》篇所说的“君命有所不受”的方式,不去执行错误的命令。如何判断命令是否是错误呢?以国民和国家的利益作为自己行动的衡量标准,要像《地形》篇中所说的那样:“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人是保,而利合于主。”

第五章有利胜利五因素。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有利胜利五因素:懂得什么条件下可以战,什么条件下不可以战的,胜;懂得众与寡的灵活运用的,胜;上下一心,同仇敌忾的,胜;以有准备之师击无准备之敌的,胜;将领富于才能而君主又不从中干预的,胜。这五条均是有利于胜利的因素(如图7所示)。

7 有利胜利五因素

在《孙子兵法》中,有三处写道知胜,第一处是《始计》篇的五事七计知胜负,这是战争开始前的庙算,也就是战争谋划,是实力的比较。第二处是《谋攻》篇的有利胜利五因素,这是战争开始后,交战双方对实力的使用,即使在《始计》篇的五事七计对比中,实力不如对手,也可以在实际作战中战胜对手,因为实力强也可能在执行上做得不好。五事七计是总体的比较,而有利胜利五因素可以用于任何局部战斗。第三处是《地形》篇中的知己知彼和知天地可以获胜,强调了地形对敌我双方的影响。战争是敌我双方的竞争,不仅取决于我方的实力,也还取决于对方实力以及地形的影响。

在有利胜利五因素中,识众寡之用者胜对应的是战术用兵六方法;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对应的是国君三患而致败。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对应的是《地形》篇中的知己知彼知天地;上下同欲者胜对应的是《始计》篇中五事的“道”;以虞待不虞者胜对应的是《兵势》篇中的“以奇胜”,奇袭就是以有准备之师打击敌人无准备之师。

孙子给出了5条有利胜利的因素,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分别给出了战术上和战略上有利于取胜的因素,战术上包括出敌不意、地利和多面进攻;战略上包括出敌不意、地利、多面进攻、战区的有利作用、民众的支持和精神力量(如图8所示)。

8 《战争论》有利胜利的因素

孙子的5条因素中,识众寡之用和多面攻击类同;上下同欲和民众支持及精神力量类同;以虞待不虞和出敌不意类同;战区的有利作用类似于上文中攻城的城堡作用;关于地利,《孙子兵法》在《地形》篇中介绍了“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孙子给出的5条因素只是说这5条有利于获胜,而不是一定就会获胜,比如“识众寡之用者胜”中的胜,不能理解为识众寡之用就一定能获胜,而是应该理解为识众寡之用有利于获胜,因为敌人也可能识众寡之用,另外除了识众寡之用这个因素,还有其他因素也会影响胜利。

第六章讲多知胜,少知不胜。知己知彼是多知,胜;不知己不知彼是少知,不胜。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因此,可以说:了解对方也了解自己的,百战不败;不了解对方而了解自己的,胜负各半;不了解对方也不了解自己的,每战必败。

第六章讲多知胜,少知不胜。知己知彼是多知,胜;不知己不知彼是少知,不胜。在《始计》篇中有多算胜,少算不胜,它们的逻辑是类同的,多会打败少(如图9所示)。

9 多知胜,少知不胜

这段话可以使用波士顿矩阵进行分析,对于自己有知己和不知己两种情况,对于敌人有知彼和不知彼两种情况。知己和知彼的胜率为50%,不知己和不知彼的胜率都是0%,这样就组合成了四种情况:知己知彼,胜率100%;不知彼而知己,胜率50%;不知己而知彼,胜率50%,不知彼不知己,胜率0%,孙子列出了四种情况的三种情况。军事的主要原则是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打击敌人的弱点。知己才能有效集中自己的优势兵力,知彼才能找到敌人的弱点进行打击。比如不知彼知己,虽然集中了自己的优势兵力,但是打击的可能是敌人的强点,这样就可能失败(如图10所示)。

10 知己知彼矩阵分析

自己做到知己知彼就能胜利吗?这是未必的,因为如果敌人也做到了知己知彼,敌我双方的胜率都是100%,到底最后谁会胜利呢?

战斗是一种竞争,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状态,也取决于对手的状态。当我方和敌方都做到了知己知彼,那么自己的胜率应该是50%。如果双方做到极端的知己知彼,所有的诡诈将没有任何作用,双方打得就是明牌,胜负将取决于双方的绝对实力对比,实力大的一方会获胜。当双方实力相当时,那么就是胜负各半(如图11所示)。

11 敌我对比的16种状态

自己的状态和敌方的状态会有16种组合,当自己的状态等于敌方状态时,双方胜率各50%。当自己状态大于敌方状态时,自己的胜率是100%。当自己的状态小于敌方时,自己的胜率是0%。即使自己一方不知己不知彼,那么也不一定就会失败,因为对方也可能是不知己不知彼,所以战争是一种竞赛,不仅取决于自己的状态,还取决于对手的状态。其中100%和0%的胜率只是为了方便理解,现实中不会存在100%胜利的概率,因为还有偶然性。

16种组合对我们的启示是:只要在局部战场上比敌人强,就能获胜。当有多个局部战场在进行战争,而自己可用的优秀将领又有限时,这就不能使得每个局部战场都有优秀的将领领导,那么该如何使得获得的胜利最大化呢?可以根据敌人在每个战场的将领使用情况,选择比敌人好一些的将领即可,也可以适当放弃某些局部战场,类似于田忌赛马,这样就可以获得最大的胜利。一个最优秀的将领被派去攻打敌人最笨蛋的将领,这种安排就是一种浪费,没有将优秀将领的能力用好,在管理学上,这是种浪费,因为资源没有被有效使用。

摘自《可以量化的军事学》

《可以量化的军事学》全书结构

 

使用物理学分析经济学、管理学和军事学,让它们从艺术变为科学!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