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电人的故事(连载 一)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一)
文/曹琳
(1)一句问话改变了我人生的方向
我从小生长在人民军队,父母和周围的叔叔阿姨们都是革命军人,使我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又受到苏联军校电影和小说的影响,如: 电影《阿廖沙锻炼性格》、小说《红肩章》等,使我一直非常向往军旅生活,希望有一天自己也能穿上神气的军装,象父辈一样当一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官。没想到一个偶然的路遇竟然提前圆了我这个梦。
那是1960年的某天下午,我在通信兵部大院里去幼儿园接弟弟的路上,旁边一位叔叔突然问我:“你想上大学吗?”
我说:“想啊,不过我才上高二,明年高三毕业才能考呢!”
他说:“我们西安学院今年也招高二学生上大学。”
“真的?”
这真是飞来的喜讯!不禁令人有点心动。
我回家告诉父亲,他让我自己决定。我说:“本来我是想上哈军工的,今年通信学院招高二学生也挺好……”。父亲看我有点犹豫不决,就说:“女孩子要当兵只有三个方面,一是当文工团员,二是学医,三是学习通信专业。哈军工的通信专业教员还是我们通信学院调过去的,这边的专业力量比他们强!”于是,我打消了来年报考哈军工的念头,下决心上了西军电。这时我的想法很简单:只要能当兵在哪个军校上都一样。
不久,我收到了北京师大女附中的通知:让我到学校去拿西军电的《录取通知书》。那年女附中被保送的共七人:跟我同班的有陈延生、詹志军(他们俩人都是我《新北京十一小学》的同学)、高劲草,周稚玲、周林哥(他们三人是育英小学的)和周××。
1960年7月22日被录取的同学在北京男八中集合,父亲亲自送我过来。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西军电的王赤军政委和周石夫副院长。他们是来看望新生的,当时我并不认识他们,因为他们过来和我父亲握手才知道。然后我们集体乘火车奔赴西安从戎报国。就这样我到了西军电,“子承父业”当了一名通信兵。
时光荏苒,那位当年偶遇的叔叔,他的一句问话改变了我一生的发展方向,可是至今我都不清楚他是谁,叫什么名字,真是很遗憾!
(2)初识军旅情
到西军电后我们被临时编入“北京二区队”,我们这些新学员受到了队领导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原预科的老学员也非常主动、热情、耐心地关照我们,使我们感到虽然离家千里却似宾至如归,心里暖暖的。
当发放服装后,他们又告诉我们领章怎样缝,肩章怎么装,武装带如何扎……。我们穿上军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照相。第一个礼拜天,大家成群结伙的到照相馆照相,单人的、集体的,真是好不热闹。下面这张照片就是北京区队我们组的合影,因为在一起的时间短,组里的人名我已经记不全了,从左到右第一排第四人是陈铁鹰、第六人是周敏;第二排第一人是曹琳、第二人是高劲草,第五人是预科老学员;最后一排第一人是高世杰、第四人是于新民。
图片发自“周牙日记”当兵后参加的第一个“八一建军节“活动是我们和原预科的老学员联欢,印象最深的是朱本延拉的手风琴曲《多瑙河之波》、《黑龙江的波涛》、《在满洲里的山丘上》,旋律优美动听,琴声悠扬,令人陶醉。(后来我听说她是当时广东省委书记朱光之女)到重庆后她曾在我们班待过,1963年大调整时听说去了通信部的五台山工厂,以后去了哪里我就不清楚了。
在西军电还有一道不得不说的风景线,那就是:每次新生区队全体集合时,总能看到保定四区队有个大个子迅速起身,风风火火地冲到队列前指挥大家唱歌,唱完一曲后再扯起洪亮的大嗓门“拉歌”,矛头直指毗邻区队。然后,各区队也开唱,此起彼伏象赛歌会一样,群情激昂、生气勃勃,全场气氛顿时热烈起来。四区队的特点是他一带头后面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地上来指挥,保定青年的勇敢和激情让我们大开眼界,其他省市来的同学只能是望尘莫及!这个带头人就是后来我们预科15班的同学韩运潞。
我们的军人生涯就这样开始了,一切都使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军队大家庭的温暖。生长在军队环境和自己真正成为一名军人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说明:文章转载自公众号“周牙日记”。版权问题请去公众号后台联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