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开工第一天面试了一个运营助理,他原来是做淘宝店的手机壳的,主要是华强北拿货然后在淘宝上销售的。他做淘宝做了有4年,去年因为店铺被连续投诉侵权,被淘宝关店了。
他后面重新开了新店,还花了几万请代运营公司经营,也是无济于事。于是他放弃经营原有的淘宝店,拿着这几年赚的钱买了惠州一套房子,去几个地方旅游,然后钱花的差不多了,开始出来找工作。
在面试的过程中,我问了他一个问题。你觉得你自己最后淘宝店铺无法继续经营的原因是什么?他回答还是自己的能力不够。可是具体问题出在哪里。他也说不出来。然后继续交流,他说他在忙的时候就一直忙着拿货,发货,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淘宝店铺经营不下去要怎么样。
与他交流的过程,其实也是在问自己的过程。我也在思考,为什么他经营了四年就无法继续,而我可以幸运的存活下来,虽然觉得自己也做的比较差。弱肉也要知道自己弱在哪里。我们可以接受失败,但是要知道自己失败在哪里。这样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在他离开之后,我也进行了深入的思考,也许唯一比他好一些的时候,在做淘宝的第二年我们就开始着手开天猫店,京东店还有其他渠道的网店。
这里就涉及到一个企业能量模型,这个企业能量模型可以非常好地帮我们梳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想象一下一个人在推着巨石上山。做产品就是把这种巨石推上山,山越好,势能越大,然后再在最高点一把推下去,用营销和渠道减小阻力,把势能转化为最大动能,获得尽可能深远的覆盖范围。
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那如何才能把企业做好呢?
第一,把产品这块巨石,推的越高越好。产品的创意、独创性、品质,或者说它积累的势能,决定了它最高可以达到的销售量级。没有势能的产品是卖不出去几件的。就算能卖出去,也无法长久。
比如那个来面试的哥们,他们的产品一直都是市场上拿货的,同质化严重,所以产品的势能不足。先天已经存在劣势了,而且产品的拍摄也是直接拿别人的图片。
我们在做到第二年的时候,基本上是找工厂定制的产品,或者某些有专利的而且不会随便在市场上都有很多家销售的。但是通过反思,发现我们在产品上面下的功夫远远不够。
第二,然后我们在山顶一推,巨石开始下滑,势能转化为动能。营销就是为了减小下滑阻力。广告、公关、线下活动、热点营销、加入行业协会。去拿各种奖项。都是为了提高客户对你的优先选择。
面试的哥们,在营销方面主要以自然搜索和直通车为主,直通车的花费也比较少,所以营销还是要多样化。多样化首先要打开认知的边界,保持开放性的头脑,否则也不一定会去尝试新的方式。
第三,巨石开始水平滚动。这时你继续用渠道减小阻力,通过大量铺设渠道的方式,线上、线下、电话、电视、互联网、上门推销等各种方式进行,让消费者一旦有了消费欲望,我们的商品就随手可得。
在这方面应该是面试的哥们最大的失误了,他说他做了四年的淘宝,也赚了100多万。但是他一直就是做淘宝,没有想过其他渠道。他当时去注册天猫的话应该也是比较容易的。如今天猫的很多类目都限制入驻了,有的旗舰店可以卖到70多万,80多万,可以说他当时有注册一个已经快抵得上他四年的努力了,所以说选择大于努力,这句话真是好有道理。
估计我们唯一比他好一些的就是在做淘宝的第二年就开设了天猫和京东店铺,无意中进入了更好的销售渠道,虽然如今这两个渠道也是举步维艰。但是这个决策也是让公司和自己获得了续命和喘息的机会。
因此做为公司的决策者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需要一直去思考企业的问题和出路。未来三年企业要如何发展,未来五年企业要如何发展。依托于多元思维模型,寻找可以提供给我们诚恳意见的伙伴,从而做出相对理性的决策,提高概率。
我们需要一直思考产品、营销、渠道哪一个对“我们”更重要。通过面试那哥们,我在提问他的过程,也是提问自己的过程。通过“企业能量模型”的梳理,我也理清了这个哥们失利的原因,也理清了自己未来需要发力的方向,然后未来就是加强最重要的那部分。
对“企业能量模型”的不偏不倚的认知是如此重要,弱肉也要知道自己哪里弱。即使失败了,也要知道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失败。这样每次的失败就是一次成长和收获,提升下一次成功的概率。
弱肉也要知道自己哪里弱,不用战术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别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