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太平广记选》之尉迟敬德
隋末,有书生居太原,苦于家贫,以教授为业。所居抵官库,因穴而入。其内有钱数万贯,遂欲携挈。有金甲人持戈曰:“汝要钱,可索取尉迟公帖来,此是尉迟敬德钱也。”书生访求不见。至铁冶处,有煅铁尉迟敬德者,方袒露蓬首,煅炼之次。书生伺其歇,乃前拜之。尉迟公问曰:“何故?”曰:“某贫困,足下富贵。欲乞钱五百贯,得否?”尉迟公怒曰:“某打钱人,安有富贵?乃侮我耳!”生曰:“若能哀悯,但赐一帖,他日自知。”尉迟不得已,令书生执笔曰:“钱付某乙五百贯。”具日月、署名于后。书生拜谢持去。尉迟公与其徒,拊掌大笑,以为妄也。
书生既得贴,却至库中,复见金甲人呈之。笑曰:“是也。”令系于梁上高处。遣书生取钱,止于五百贯。后敬德佐神尧,立殊功,请归乡里。敕赐钱,并一库物未曾开者,遂得此钱。阅簿,欠五百贯。将罪主者,忽于梁上得帖子,敬德视之,乃打铁时书贴。累日惊叹,使人密求书生,得之,具陈所见。公厚遣之,仍以库物分惠故旧。
隋末,有个居住在太原的书生,因为家里贫穷,以教书糊口。他的房子紧挨着官府库房,于是就挖洞进了库房。房里有几万贯钱,书生就想把钱拿走。有个金甲神人拿着戈出来,说:“你想要钱,可拿着尉迟公的书契来,这些是尉迟敬德的钱。”
书生到处寻访敬德也找不到,偶然来到个打铁的铺子,有个打铁的尉迟敬德,正光着膀子,蓬头垢面,在炉边煅打铁器。书生等他歇息时,就上前拜见他。尉迟公问他:“找我有什么事?”书生说:“我贫困潦倒,而足下却十分富有。想找你乞讨五百贯钱,给不给呢?”尉迟公生气地说:“我是个打铁的人,哪来的富贵?你在侮辱我!”书生说:“你如果能可怜我,只需要给我一张书契,将来你自然知道。”尉迟敬德不得己,就叫书生执笔写道:“付给某人五百贯钱。”后面署上日期、姓名。书生拜谢后,拿着文书就走了。尉迟公和他的伙伴,拍着手大笑,以为书生精神不正常。
书生拿到文书后,又来到库房中,再次见到了金甲神人并呈上文书。神人笑着说:“就是这个。”叫书生把文书系在房梁高处,又叫书生去取钱,拿到五百贯后就不准再拿了。
后来敬德辅佐太宗皇帝,立下了盖世功勋,请求回到家乡(贞观十七年,尉迟敬德上表乞骸骨,曾一度回乡)。太宗敕令给他赏钱,共有没有打开过的一仓库财物,敬德就得到了这笔数万贯钱。检查帐薄,少了五百贯。正要治罪主管仓库的官吏,忽然在房梁上发现了文书,敬德一看,原来是当年打铁时写下的书契。敬德连续好几天都在惊叹,又派人悄悄寻找书生,找到后,书生详细地说了当年的事。尉迟公给了他很多财物,送走了他,最后还是把库中财物都分别赠予了故交亲朋。
《尉迟敬德》亦出自《逸史》,载于《太平广记》卷一百四十六,“定数”类。本文虽有宣扬定命论的思想,但对尉迟敬德早年生活的描写,还是有一定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