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甘平凡(13-外婆家)
十三:外婆家
高二那年,班里的同学有些没有再出现过,那个角落里的女孩再也没来,还有些人只是偶尔的昙花一现,就离开了学校,学校就像一个很大的江湖,有人来,有人走,每个人行走在这里,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在艰苦的奋斗着,努力着,也有人在这个江湖里放荡不羁,不断的与周边的人勾搭,耗费自己的时光,那些曾经不断鄙视的学生,如今很多却已经有所成就,在不安分学习的年代,那些学生被老师打上了一个纨绔子弟,不务正业,将来一定没什么出息,殊不知,后来这些贪玩的同学大多都有一些小的成就,因为他们灵活的头脑,和不断蹦出的一些思想,让他们不断的去尝试,就在这样的历练下,他们中很多人已经今非昔比。
中国应试教育的失败,让很多人按照一个固定的模式思维思考事情,疲于应付考试,用分数证明自己多么优秀,但离开学校,步入社会后,江湖才真正开始,每一处角落,每一个地方都充满了人情世故,每一个深坑中不再是通过考试分数而有所成就,在圆滑与耿直之间,再也难以权衡利弊,有些人,开始学会了圆滑,有些人还是那样老实耿直,无法融入人情世故,因为考试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做人,没有教会他们如何处理人情世故,渐渐的,差距越拉越大。
阿雨的高一在不知不觉中就结束了,到了暑假时候,阿雨会回到家里,看着几亩田地,还有很多的事情等着阿雨去做,所以这个暑假里,阿雨不仅要完成暑期作业,还要每天干农活。当然,少不了放牛。
每天天蒙蒙亮,阿雨就从楼上起床,然后来到楼下,在院子里那口水井那,手动摇水出来,然后洗脸刷牙。这个时候阿雨的母亲已经很早去农田里做事去了,家里就剩阿雨和妹妹,还有偶尔回来的哥哥。阿雨的哥哥已经进入大学了,暑期时间回来不多,大多在学校那边做家教去了。
母亲这么早去干活,有时候只是做了饭,但没做菜,有时候出发之前跟阿雨说了,让阿雨做好饭菜。所以阿雨都会去厨房那里,洗好米后开始做饭,切好菜后做一些菜。那个时候,阿雨家里都是烧一些稻草,或一些木材,有些是棉花杆子,有些是其他的杆子。能烧什么就烧什么。厨房很简陋,是父亲找泥工修建的简单的灶台,灶台后面连着烟囱,每次烧火前都需要用钳子通一下烟囱,把那些烧过的灰和碎屑弄干净,扒到烧火的下方,那里就像一个装灰屑的大容器,随着日积月累,就会慢慢装满,于是阿雨需要把这个大容器里的灰屑都用箩筐装好,挑到后背港那些菜地上,倒在后背港菜地旁边。
灶台的上面会贴上一些白色的瓷砖,灶台有三个大洞,用来盛做饭的锅和铁锅,灶台下的或就会烧到饭锅和铁锅上,在农村,就是靠这种铁锅做饭炒菜的,那个时候做出来的饭菜会有一种难忘的味道。如今在外面再也吃不到这种味道。家里用的油都是自己种好的油菜花榨出来油,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榨出来香香的。
阿雨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了第一次做饭,那个时候也不知道放多少水,也不知道多少米合适,就煮了一满满的饭锅,瘦小的身躯也很难抬起饭锅,因为需要倒出米汤,所以要费很大力气。农村里说的米汤就是饭锅煮饭后要把那些多余煮好的水倒出来,不然饭就煮成了粥。那种米汤每次吃饭的时候会喝上一碗,很香,味道很好。如今都是用自动电饭煲做饭,也喝不到那种米汤了。
小的时候,有一次,阿雨的姨娘来到阿雨家里,在大厅那里跟阿雨的母亲聊天。那天是阿雨的母亲在做饭,然后让阿雨去厨房帮做饭。那个时候阿雨的个头不高,站在厨房那里烧稻草,然后伸着头去灶台上看饭锅里的饭煮好没,不知不觉之间,闻到了一股烧焦的味道,阿雨低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那件薄薄的寸衫烧着了,稻草的火烧到了灶台口外面,就烧到阿雨的衣服上,阿雨吓坏了,拼命的拍打衣服上的火,火苗一下子沿着衣服周边烧了起来。阿雨边叫边拍打,终于把火扑灭了。大厅上的母亲和姨娘看到急坏了,赶忙来到厨房这里,替阿雨弄点水洗下。
“姐你够真粗心的呀,孩这么小,万一烧着了怎么办 。”姨娘一脸担忧的说着阿雨的母亲。
“雨,没事吧,我一时大意没注意到,吓死了。”阿雨的母亲赶快找一件衣服给阿雨换上,那件阿雨挺喜欢的旧衣服已经被烧了一半,只能惋惜的丢掉了。
直到这个时候,阿雨才感觉到手上火辣辣的痛,原来是扑灭火的时候,不小心沾到了很多烧焦的衣服液体,阿雨的双手手指有很多被烫过的痕迹,留下了一辈子也无法抹掉的伤疤。
“没事,我洗下手就好了。”阿雨跟母亲和姨娘说着,就去了外面水井那里,用水好好的冲洗一下烫伤的地方,凉快了许多,痛感也在慢慢消退。
和阿雨母亲说话的这位姨娘是阿雨的三姨娘,也是阿雨母亲的妹妹,阿雨的母亲有三个妹妹,一个弟弟,还有一个哥哥,阿雨管那些弟弟哥哥叫舅舅。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下阿雨的外婆。
阿雨的外婆是一个精明的生意人,在阿雨记事起,阿雨就经常来到外婆的店铺里,那个店铺在阿雨村子旁边的小街道上,有一些私人自己开的店铺,慢慢的就形成了街道,那个小街道周边的房子也是一个村子,叫童司牌村,童司牌村里有很多小店面,阿雨小时候需要买的东西,还有吃的,都会去童司牌村的店铺里买,走到童司牌村不到500米,很快就能走过去,在童司牌村街道上还有一些私人诊所医院,还有很多农民自己种好的蔬菜,会早早的拿到街道上摆摊售卖。当然还有大伯家经常也会过去卖一些捕获的鱼。
在街道中间有一栋高高的三层楼房,里面就住了阿雨的外婆外公,还有阿雨的小舅小舅娘。他们一家都是做生意的,也许是遗传了外婆的基因吧。外婆家的店铺卖很多衣物和生活用品,包括布料,针线,鞋子等等。那个时候,外婆通过这个小店铺也赚了一些钱,日子过的也算可以。
外婆个子不高,双眼有神,头不大,和阿雨的母亲很像。阿雨的外公比阿雨的父亲矮一点,头就比较大一点,属于那种会吃苦力气很大比较健壮的农民,比较憨厚,眼睛不大,脸上皮肤黝黑,喜欢戴一顶扁平的帽子,在阿雨记忆里,很少看到外公露出头发,每次都是带着一顶平顶帽子。
外公力气很大,在店面那里做电焊工,以前在厂里工作,后来厂倒闭了,就自己单干做电焊工,每次路过店铺门口,都会扭开头,不去看那些刺眼的电焊,外公他们与电焊打交道了一辈子,后来小舅就承接了外公的这种生意,做铝合金门窗安装,再后来就和小舅娘转型售卖瓷砖,墙砖,窗帘,门等装修材料。生意也做的挺好,赚了一些钱,在镇上买了地,在村子后面也盖了一栋高楼。
小的时候,阿雨的外婆和外公会经常来阿雨家,也会经常带一些好吃的,外婆对阿雨和三位兄妹很好,每次阿雨读书时候,母亲拿不出钱给阿雨他们读书,阿雨的母亲就会去外婆家借钱。也不知道在外婆那借了几次钱。不过每年阿雨的父亲都会把钱还掉。
外婆外公后来年纪大了,就没怎么做生意了,在童司牌那栋楼里也待不下去,可能是小舅和他们关系闹的不大好。后来外婆外公就回到自己的村子里住,他们的村子离阿雨的爷爷的寺庙很近,同一个方向,要穿过一条小水港。那个村子很大,住了很多村民,只是外婆外公的那个房子很旧很老了。那个村子里还住了大舅和大舅娘。所以每年过年,阿雨都会和父亲哥哥去外婆外公家拜年,顺便给大舅他们家拜年。
由于外婆与大舅娘关系也不好,似乎是因为不养老的问题,没人管外公外婆的事情,所以闹的很不愉快,大舅基本上是不敢违背大舅娘,属于典型的妻管严,只是在前几年,阿雨的大舅娘因为气管癌症去世了。留下了大舅一个人,还有两个成家的儿子,还有女儿。
自此之后,外婆外公就住在那个村子里,也没有以前那么约束,慢慢过的会好一些,只是阿雨一直没弄清楚,是大舅娘的不对,还是外公外婆的不对,他们之间谁对谁错,始终是个谜。
外婆还有一个小女儿,也就是阿雨的小姨娘,在那些亲戚里算长得比较标志,也是阿雨母亲最小的亲妹妹。这个小姨娘没读多少书,大概小学就毕业辍学了。但从小在外打拼久了,也学会了很多生意事情,有一副精明的头脑。后来在这些亲戚圈里,就小姨娘和小姨爷混的最好了,开了好几家公司,养活了几百人。每年回来都是豪车进出,俨然一个成功人士的典范。
记得小学的时候,阿雨的小姨娘因为做窗帘生意失败,欠了一些钱,就来到阿雨家躲债,那个时候,小姨娘也从阿雨父亲那里借了五千。那一阵子,小姨娘在阿雨家待了几个月,那个时候小姨娘还不是很大,也没结婚。跟阿雨和哥哥妹妹混的很熟,阿雨最喜欢吃小姨娘做的炒面,还有其他拿手的好菜。后来小姨娘避开风头后离开了阿雨家,去外面打拼去了,做过很多生意,后来认识了小姨爷,他们就一起打拼,在阿雨读高中的时候,在另外一个城市贷款开了一家工厂,慢慢做大了。赚了不少钱。换了不少豪车。这一些都是让阿雨很羡慕的。
阿雨的暑假过的很快,除了放牛,还需要割稻谷,捆稻谷,犁田,插秧,然后挑稻谷,碾压稻谷,最后装到袋子里,运回家里,时不时的晒一晒,就这样,一序列的劳作程序就结束了。每天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里,痛痛快快的洗个凉水澡,这样的一天也过的很惬意。阿雨的暑假,就是在忙碌和偷闲中度过。只是阿雨会经常看看一些小说文章,时不时会想起曾经的事情,还有过去那些回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