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小姜读书读书

如何管理个人图书?

2016-04-05  本文已影响912人  逍遥游1874

如何管理个人图书?广义地理解和拓宽,分享一下我小小的读书经验。欢迎补充推荐。

1.为什么读

我个人看书的理由很简单,就是纯粹的喜欢,没什么特别大的功利性,除非是工作上的需要所看的书。其它的,最大的好处就是享受,一种愉悦的体验。不管看什么书,无非就是获得一种丰富自我,愉悦内心的感受,从无知到有知又到无知的过程,越专注于一个行业或领域,越深不可测,越孜孜不倦。

但上面说的只是一些主观的东西,还有什么是看书的一个好借口呢?想起之前一个问题“如何让自己变得更有主见”,只有那些真正认真想过这个问题的人并自己行动起来反思自己的现在去寻找答案的人才真正拥有的主见。看书,是其中一个小小的途径。读小说,各类派别和风格,让人惊呼,啊,原来还有这么一种方法来展示自己的想法,还有这么一种我从来没遇到过的人生境遇。就如读南美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日本芥川龙之介的奇情、美国雷蒙德卡佛的极简现实。书,让我们能够广泛接触这个世界我们无法一一经历的角落。

一旦看书让人产生无知的体验,那么就会发现往日那些支撑你或影响过你的东西,不过是自己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而已,什么时候决定走出那口井则取决于每个人。就像读历史,小时候以为历史就是教科书上的历史,读了更多的东西才发现,书里的历史只不过是当权者眼里的历史,还是片段式的应试目的;再深一步呢,即使是各类正史古籍,也会掺杂胜利者的目的和作者的态度。又如读鲁迅,究竟鲁迅是谁?你眼中的鲁迅是不是都是教科书里来的鲁迅?鲁迅似乎变得既熟悉又陌生,胡适呢,又为何教科书上胡适出现得少呢?之后又为何读胡适的人多了?

2.读什么

还在学校读书的时候,看小说比较多,小学记忆模糊,但读得不多是事实。初一前桌两个女生看《哈利波特》把我吸引住了,借来一看,完,一发不可收拾,也算是个哈迷。高中,印象最深的首先是把图书馆里的福尔摩斯全集和儒勒凡尔纳全集看了个遍,这两个系列算看得比较全了。之后,迷上了读些推理悬疑,韩寒过,也郭敬明过,但都不是真爱。古今中外小说都读点,但就是不深,不精,随心情,挑经典,看兴趣。

而现在呢,文学类小说和非文学类书籍的都读,如阴阳,互为补充,各有所长。我怕不读小说,会变得不懂得浪漫;我怕不读些社科类,会变得越来越无知。但也并非唯读书可治无知,只是刚好喜欢读书罢了,而读书刚好有这些功能罢了。

拿文学类作品来说,比如要做一个系统的阅读,便可参考豆瓣的丛书,一目了然,便于归纳记录和系统阅读,如村上春树、马尔克斯、东野圭吾等等。

那么,在我们谈阅读和选择之前,首先要先小小考虑一个问题:怎么样才是有主见呢?那便是认识自己、懂得怀疑、学会分析

认识自己:知道自己喜欢什么。自己的过去造成了现在的自己,所以,现在的自己的一切喜欢、观念和行为都是有理由的,是过去的你有意识或潜意识地去慢慢雕刻而成。就读书而言,知道自己喜欢读什么最重要,理解别人喜欢自己所不爱的。遇到一个书单,不是立刻照猫画虎地收藏起来,按图索骥都找来读,而是去看看里面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或是自己不喜欢的书到底评价如何,懂得从书单中找到书单作者与自己生命重合的部分,更远的,从不重合的部分试图找到潜在的兴趣点。

懂得怀疑:有主见首先要有怀疑,不要轻易树立所谓的权威,一切的权威只不过都是适时适地的,都是可以去打破的,这需要取决于它在当下所处的地位,是否符合人类当前的最广泛认知。说不定,下一秒,新权威取代旧权威,分分钟的事。适度地保持怀疑,克服自己的懒惰。人的懒惰一旦占据主动,便失去活力,不想思考,随意接收一切,甚至虚无,久而久之,世界的变化早就超出你的想象。

学会分析:有的人是会怀疑,但就只是怀疑而已,一时之后便恢复原状,单纯的怀疑论者。而不是像个行动派一样。看到一个新闻、一个说法或是一个新研究理论,不要轻易全盘接收,不要立刻右键收藏。先怀疑,思考这个新闻、说法和理论的真正全貌(而不是像展示在你面前的而已),它的发布者是谁以及一贯代表的派别和态度,发布的时机和背景,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它观点等,以此梳理关于这些的动机、目的和主旨。这才是分析的过程。

现在读书读得比较少了,时间不如学生时充裕,但仍然保持一定的计划,毕竟读书是独处时不多的爱好之一,可以让一个人安静,从而使外面的世界也安静一会儿。

3.怎么读

(1)方式

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读呢?读一遍还是反复读?快速读还是精读?要做笔记和批注吗?如何读取精华?我觉得这些都无定论,每个人有自己的阅读方法,但有几点可以确定:

a.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有道理,它经过广泛人口与时间的考验。你不喜欢只是不对的口味罢了,或是所谓的年纪还不到。

b.快读还是精读,是否做笔记和标注,完全取决于你读这本书的目的和你自己的阅读习惯。

c.如何读取精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于一本书的收获不尽相同,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应该去注意这本经历了时间考验的经典在一些人看来究竟是有怎么样的精华,不管我们有没有自己读出来,我们都可以有意识去寻找那些评论和评价,可以丰富我们对于一本书甚至更多东西的认识。

关于如何读一本书,有一本书,倒是可以推荐下:

你看,这本书的豆瓣条目,包括了左边的书籍信息、右上角的评价人数和分数,和右下角我关注的朋友的评价,往下拖可以看到一些书评和笔记,还不错的参考信息。

应该警醒的是,这本书也不是决定了我们就必须按照这样来读书,它只是一种普世的参考,每个人可以择其精华,各取所需。这就是前面所说的懂得怀疑有主见。

有时候就是想散漫轻松随意读一本书,哪来那么多方法论。

(2)习惯

现在的状态是“电子书+纸质书”的结合。我并不排斥任何一种阅读介质。纸质书不可替代,它有一种无法言语的阅读体验,捧在手心里的书。但电子书的好处是便利,携带方便。所以,平时我也收藏电子书,可能有数万本,各种格式的都有,但不一定会去读,有时候更是充当一个查阅字典的功能,想到需要引用什么或证实什么,便从自己的收藏库中提取,查找,搜索。

纸质书一般经典买得多,比如经典小说、经典社科类书籍。比如以前从图书馆借《拿破仑传》读,爱得不行就自己买了本收藏,有时间就摘取段落细读。

不喜欢买一种书,书名千篇一律,什么不得不知的100个心灵秘密,犹太人100个致富秘籍,掌握成功的100个窍门,什么鬼,都是些投机取巧,万金油式的东西。

有时候手头的一些书,不管是自己买的,还是朋友送的,我看完之后如果觉得还不错,而且又值得推荐,我便会寻找机会送人,送给合适的人。这样既提高了书籍的利用,又减轻了自己储备纸质书的压力,毕竟书不是藏得越多越好,除非你有足够的空间和足够的兴趣。

在家还是选择读纸质书,氛围至上,当然图书馆、咖啡馆任何安静的地方都适合读纸质书。外出的时候,携带纸质书还是比较少量的,控制在5本以内,同时身上随时有电子书,任何阅读纸质书不方便的时机都可以用来读电子书。

完整的时间读大书,琐碎时间读小书。不可能每天都有一段足够的长时间来读,但需要有意识地定期稳定时间进行长阅读。稳定的时间的存在,来源于减少各类无用的社交,比如无意义的频繁刷微博、微信朋友圈等。而每天大量的琐碎时间,一是可以读一些零散轻松的书,比如短篇小说、比如博客文章、比如专题集锦,二是收集大阅读材料供以后“长时间”阶段阅读。

(2)记录

豆瓣是一个很好的记录平台,平时会经常去把我看过的书籍和电影记录下来,方便记录、查找和总结。像我这样,我可以记录我读过的、想读的、和正在读的书,以及笔记、豆列和书评,一目了然。

当然,除了记录,豆瓣书籍条目下的书评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每次遇到一本书,就去豆瓣搜搜评分、已读人数和有用书评,同时结合我所关注的阅读达人的评价,自己做个初步判断(毕竟这些只是豆瓣的数据)

而“想读”就是我的待看清单。每当看到一本我想读的书,但又不会立刻读,我就会立马记住书名、作者和版本,并在想读清单中暂时标注以免忘记。每当一本“想读”中的书读完,就转移到“已读”清单中。

每当看到自己关注的读书达人标记看了一本书,感兴趣的也会暂时标记以便日后评估。感谢每一位推荐分享的人,差一点就错过了。

豆瓣的豆列也是很好的功能,能将一类特定的东西集合在一起,比如集合同个领域的书籍、罗列自己的喜好等等。这样子方便自己在短时间内找到类似的书籍、电影或文章。

所以只要豆瓣没垮,就会一直是我的阅读和观影的重要记录平台。大陆网站暂时是找不到替代品了,所以即使这么多年来商业化缓慢,也屹立不倒,因为没有第二平台可取代,不像人人网之于微博。

知乎也是一个很好的分享平台。平时除了阅读各类话题的干货帖之外,就是关注一些读书专栏(有自己的强项领域和紧跟时代)推荐的书,或读书达人(不是指那些帖子点赞数成千上万罗列一堆书籍骗点赞的推荐者,而是真正精品推荐者)的推荐,再自己做一个判断。

这些专栏也是良莠不齐,又是一个考验判断能力和寻找各自口味的问题了。

好的读书帖子好的读书文章分析完之后会引申延伸,并有相关书目的推荐阅读,这是一个好的读书专栏的必备要素。

(3)笔记

前阵子读了一本博客文集的书,叫《万万没想到—用理工科思维理解世界》,里面有篇文章讲到如何做读书笔记的问题,我觉得很有用。以下为摘录:

从读书角度看,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读书是为了掌握技能,通过各类考试,或者纯粹是为了娱乐。另一种人读书却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内力。只有后一种人才配称为读书人。

我们专门研究怎么读那些看完之后能够加深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理解,能够获得一种智慧上的提升的感觉(哪怕是错觉)的非小说类的书。

读书这件事情没那么简单,它需要技术,不是爱读就行。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最牛的地方不在于任何技术而是一种精神。首先,为了理解某个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而读书,才值得认真对待。其次,读书应该以我为主,而不是以书为主。

本文说的方法是强力阅读。

强力阅读和刻意练习有三个共同点:

不好玩;用时少;不追求快。

具体做法如下(核心技术是读书笔记):

一本书应该被读两遍,而且只读两遍。第一遍是正常通读,只要放松地欣赏作者的精妙思想和有趣故事即可。不要追求读得快,值得时不时停下来思考一下的书才是好书。

在读第二遍的同时写下读书笔记。这时候就不要每个字都读了,书中作为例子的故事大可以跳过,要专注于思想脉络。读一章记一章笔记,直至读完。然后这本书就可以束之高阁,甚至直接扔了。

如何做好的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一个重大作用就是为了自己日后以最快速度重温这本书提供方便,直接看笔记就可以。所以笔记最好做到取代原书的程度。

强力研读要求笔记包括四方面内容:

1、清晰地每一章的逻辑脉络

2、带走书中所有亮点

3、有大量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4、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其他书或文章的联系

做到前两点已经是优秀的读书笔记,重要的是一定要看出作者的逻辑脉络。

因此,在看完一本书之前,在查阅相关书评之前,尝试自己做一个简要的读书必要,非列提纲式的中心思想,而是像上文作者提到那样:

可以脑海中自己做个脉络梳理;

发现书里的亮点并节选反复品味;

写出自己的收获或感受,无论理性感性,那种感觉不写可就很快溜走了;

更进一步地,如果还想了解更多,可以寻找与此书相关的其它经典和联系,构建自己的“阅历”和价值观。

必要时就把上述体会做个属于自己方式的笔记。

如今,我的读书计划是文学类小说继续读,尝试系统点,深入作家,专注风格;文化社科类也要多读,这世界这么大,只是出去走走看看就回来,仍然一无所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