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文学中国古代文学史

干货 |《中国文学史》1.2 上古神话

2018-01-25  本文已影响20人  邀羽
嫦娥奔月

一、中国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1.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①概念:人们在幻想中经历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界和社会形态(马克思)

②产生:

    1°远古时代生产力和认识水平低下;

    2°上古先民解释自然、抗争自然和提高自身能力的热切渴望;

    3°先民原始宇宙观和原始思维

③功能:

    1°维系人的社会性,保持社会习俗及制度的意义与合理性;

    2°联系个人与集体的精神纽带;

    3°在对世界假想性的把握中宣泄不安情绪

2.神话保存记录

①散见于《诗经》(《商颂·玄鸟》、《大雅·生民》)、《楚辞》(《天问》)、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诸子散文(《庄子》、《孟子》、《韩非子》等)

②保存丰富:

《山海经》(战国初至汉初)——保存神话资料最多,最具神话价值

《淮南子》(汉刘安)

③中国古代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

二、中国神话主题和意义

1.按照主题的不同分类:

①创世神话:

  √ 解释世界起源,以盘古故事为代表(开天辟地、垂死化身)(宇宙卵、垂死化身两种)

②始祖神话:

  √ 关于人类起源,以女娲故事为代表(补天、造人)

    (除人类共同始祖外,各部族始祖神话:商简狄吞燕卵生契;周姜嫄踩天帝足印受孕生后稷)

③洪水神话:

  √ 以洪水为主题或背景,以鲧、禹治水为代表(鲧堵禹疏)

      (国外洪水神话以洪水为天帝惩罚,反映对人性反省和批判;中国洪水神话以洪水为自然灾害,抗争与生民的积极意义)

④战争神话:

  √ 部族战争与融合,以炎黄二帝、黄帝与蚩尤之战为代表

      (对内兼并:阪泉之野炎黄二帝之战,黄帝胜出华夏民族始成;

         对外抗御:黄帝与蚩尤冀州之野、涿鹿之战(zhuo,阴平))

⑤发明创造神话:

  √ 文化事项起源,文化英雄形成(燧人氏、仓颉、神农氏等)

     (1°自然神被人类神代替,主人公(文化英雄)成为人的形象,长于创造和征服,如后羿射日、钻木取火等;

        2°显示人类英雄突出的个性勇气,人类对自身不可动摇的信念,如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

2.作为民族文化源头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①体现深重的忧患意识;(生存条件恶劣,战胜自然)

②具有明确的敬重生命、爱护人民的意识;(厚生意识,保护神如女娲、后羿、炎、黄、羲和等)

③先民的抗争精神(反抗自然、天帝,精卫填海等)

三、上古神话的思维特征

1.以己观物、以己感物

    (尚未将自身与自然界分开,移自身属性于自然。如:盘古垂死化身)

2.具体、形象的思维

    (时间、四方、龙虽抽象仍为具体物象的再组合)

3.浓烈的情感体验

    (恐惧、敬畏、欣喜等)

4.象征性、隐喻性

    (具体物象与某种特定意义间的联系,如龙)

PS.神话作为原始先民的一种认知和表达方式,不能算自觉的文学创作。

四、上古神话的流变与影响

1.中国神话发展道路

①神话历史化

    (古老神话被当做史实记录,神灵成为祖先,丧失神话本面)

②神话仙化

    (被道教改造,集中于特定几个人物身上;有类似修炼、服药、升天不死的情节,如黄帝、西王母、嫦娥等;民族精神、审美品质被削弱)

2.神话对文学的影响

①文学创作的素材

    (形象、母题、情节等)

②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原型意义>素材意义;缓解压力超越世俗、共同认知、精神寄托)

整理系原创,首发公号,图自网络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