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游天下(817)上海武康大楼
上海保留着许多非常有特色的老建筑,它们美轮美奂的外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人前去打卡,俨然成了申城的明星代言人,其中知名度颇高的就有武康大楼。
大楼共有8层,高30米,处在武康路与淮海路交汇处,两条街道形成30度的夹角,而楼房借助这一特殊的地形拔地而起,所以看上去酷似一艘劈波斩浪的巨轮,在四四方方的建筑中即有鹤立鸡群之感,这也正是它博人眼球的关键所在。
除此之外,其还有许多亮点,比如,3楼和8楼外分别有一圈环形走廊,恍若两条飘飞的丝带一般动感十足;其顶部和底部为奶白色,中间是砖红色,艳丽的色彩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格外醒目。每天都有成百上千的游人来此拍照,时常造成交通堵塞。人们或昂首迎头正拍,或委身一隅侧拍,无论如何取景,都会收获一批中意的大片。
我知晓武康大楼是通过一本名为《蚌壳与珍珠》的畅销书,其汇集了10多位武康大楼居民的口述,记录了这座建筑的鲜活历史。武康大楼始建于1924年,最初名为诺曼底公寓,居民都是租界里的西方高级白领,诸如各大洋行的经理。抗日战争期间,大批欧美人逃离上海,诺曼底公寓也几乎人去楼空。1945年,孔祥熙家族获得大楼的所有权,租给民国时期的公务人员居住。
解放后,其更名为武康大楼,政府将楼内的90多套住房分配给南下干部以及文化名人,赵丹、王人美、孙道临、秦怡、谢晋、王文娟等人就是在这一时期入住的,后由他们的子女继承。改革开放后,部分房屋出售或转租,楼内住户的成份变得复杂起来。但总体上讲,仍以上流人士为主,尤其是学者、艺术家居多。
我对《蚌壳与珍珠》读得津津有味,因为书中收录了众多武康大楼业主的亲身经历,诸如,去王人美、孙道临家串门的稀松平常,在楼道里与秦怡、谢晋抬头不见低头见的琐碎,以及东家长西家短的八卦等等,点点滴滴的讲述化作涓涓细流,将武康大楼滋润为一朵玫瑰花,吐香纳兰,也催生了我心底的旅行期盼。
当我站到武康大楼对面的马路牙子上时,顿觉似曾相识,书中的故事瞬间幻化为现实,那些文艺界的大咖正游走在一个个单元房里,有的伏案疾书,有的调弦拨琴,有的引吭高歌。整座大楼便犹如一个硕大的蚌壳,不停地开阖舞动,而里面的名人变作闪闪发亮的珍珠,璀璨夺目。
我没有上楼,只是到一层的“大隐书局”里小坐了一会儿。啜一口香茗,翻几页闲书,听着绕耳轻音,我便有化身武康大楼主人之感,循着扶梯拾级而上,似是望见了秦怡婀娜的背影,追随她来到8楼外廊,俯身便见绿树掩映中的宋庆龄故居与巴金故居,更可看到密密麻麻的游人正仰首望来,我应该也是他们眼中的风景吧。
而当小贵的账单递过来时,我才如梦方醒,自己原来根本不属于武康大楼,这里是精英阶层的港湾,这里是华贵珍珠的祖屋,凡人只有与其外形合影的自慰。心灰意冷间,我忽然发觉,那些亲切的口述原来是在贩卖凡尔赛式的窃喜,而《蚌壳与珍珠》也便浓缩为一句话:“住房终究不止于居住:它还代表着社会地位、就业机会、教育和其他服务”。
2023.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