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之有神韵全渠道统一推送名家写作课堂

谈写作|提高短篇创作水平的三个秘诀

2016-10-04  本文已影响1562人  图特亚斯坦

本文虽然谈的是短篇小说写作,但于抒情和叙事散文创作也合用。

简书里有一部分所谓有心投身写作的朋友,想法很好,但思路很怪。他们喜欢将问题极端简单化,于是就有了这种“用写作提高写作”的路径,觉得只要写写写,有一天就会突然发觉自己已经达到作家水准。这有点类似于以前的人靠求神拜佛妄图消灾消难,不过是心理安慰而已。

还有一种更深一层的理论,叫“输入输出”,觉得只要不断看看看,就能越写越好。这种理论也十分可笑,你当自己是通讯交换机吗?盲目的阅读,对写作的确会起到很深的影响,只不过害处大于好处。

当然,我不否认坚持写作可能会让你受到更多关注,进而出名。但那也只是“可能”而已,前提条件是你有明确的目标和一定的实力。写作鸡汤文固然可以靠个人经验码文数千,做到每日一更,可是如果是写作小说,就不一定如此了。这一类型的写作水平的提高不能单纯依赖“写得多”来实现。

有人会举出著名作家的例子,说他们天天写,自己更要天天写。我不得不请教一句,你是作家吗?你有他们的水平吗?作家之所以是作家,是因为他们文章质量高,而不是写得多。作家的创作,是一种高水平的创新。即使那作家很懒,至少他写出来的也是“高水平的复制”。可是你如果没有那种能力,就不过是低水平的重复了。

这跟你读书年代深恶痛绝的“题海战术”是一样的。你把应试教育批判了无数次,可当你真要做一件事的时候,走的还是它教给你的老路子,只能说,你确实被毒害太深了。

成功之路都不是康庄大道,不是你闭着眼睛朝着一个方向走就能走到终点的。它一般都形如羊肠,蜿蜒曲折,你需要不断改变方法去适应它,才能走到山巅。而你在起点处是肯定看不到终点的,因为中间有太多壁障。

刚开始尝试创作短篇的新手容易走进一个误区,看着别人的故事编得多么精彩,自己也很想那样。其实“故事情节”在一篇小说中扮演的角色并没有那么重要,可是被我们片面夸大了。想要让你的作品“好看”,故事本身只不过是个加分点。而首先你要做的是跨过一条“及格线”。这条及格线就是——语言。

语言问题是许多创作新手的苦主。简书里一些写短篇的朋友,甚至一些被认为是“大神”的人,我去看了他们的作品。看了几段我就放弃了,不是故事好不好的问题,而是语法一团糟。这样的作品,内容编的再精彩,脑洞再大,再天马行空,拿出去也是贻笑大方而已。

所以,提高自己的语言掌控能力,是写作短篇小说最基本的一方面,是关乎如何"写得好"的关键点。在做到这一点之前,不要去考虑写什么,用什么风格以及如何编故事等等的事情,那些都是后话。

所以在提高写作水平的问题上,我提倡的是“分项训练”的方法,而不是写完篇。这跟学习油画是一样的道理。学画同样需要基本功,素描、静物写生、色彩练习等等,而不是天天舔颜料,或者直接一上手就临摹梵高。

我本人虽然也是初学水平,但是在一段时间的实践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其中有3个我认为值得分享一下。

一、词汇训练

有些朋友看了我写的小说和散文,觉得我文笔可以,很有功底。其实我一点功底都没有。我真正开始写作是今年的六月底,至今也不过三个多月。写的文章也不多,发在简书里的,再加上简书以外的,也超不出100篇。

如果说我的行文中呈现一种细腻的感觉的话,可能要归功于锻炼字词的习惯。

1.动词训练:

一篇有故事情节的作品,其中少不了大量的人物动作。尤其是今天,在偏向于提倡白描手法的大背景下,细节出彩则更需要精准无比的动作刻画,例如阿城的名篇《棋王》在这一点上就做得极好。

动作要个性化,要反映人物,要组成动作线串联全篇,任务非常重,如果光反复使用像“拿”“放”“走”之类的动词,整篇文章看起来就非常单薄,还会暴露作者词汇匮乏的弱点。所以动词的使用需要讲究。

如何提高我们头脑中的动词储备呢?只能靠笨办法,背字典。但是有个小窍门——就是重点记忆带“提手旁”“手字旁”和“足字旁”的字,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提高。

1 2 3 4

以上照片是我的字词笔记中随机选的四页,字丑了点,大家勿见怪,我平时不是这么写字的,实在是因为量非常大,当初抄得我右手都废了,只能用左手抄,至今也没有抄完。

这些字词全部都是从《现代汉语词典》里按着偏旁或者拼音顺序摘录出来的。我只摘录我不懂,而且觉得有用的,加红圈的是特别重要的。按理说,这样的笔记最好是每天抽时间诵记,不过因为精力有限,我也是偶尔拿出来看一次而已。

2.形容词训练:

修辞词无法像动词那样去背诵字典,只能通过大量阅读实现,适当地加以抄录。当然,你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比如你想多学点描写颜色和衣服布料的词汇,可以将张爱玲的作品作为学习资料。

3.综合训练:

光背字词其实是记不住的,能够用出来才是最好的记忆。写文章是一种使用途径,但并不十分好。写诗填词才是最好的字词训练方法。

中国古典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一个字的选择可以推敲半天,这绝不是夸张。我初二的时候开始自己业余创作一些诗词,至今也十年有余了。以前经常花一天的时间去思考一个字用得是否妥当,有时候半夜突然想到一词一句极妙,大冷天的也要下床把它记下来。

古典诗词对于新手来说,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古韵和平仄。这些对我们写作用处不大,可以剔除。进行诗词训练的时候,我们只要做到基本押韵便可,然后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选择字词,以期做到“传神达意“这一关键点。用词尽你所能地精准到位,以一种做外科手术的态度,这也算是一种工匠精神。

另外,如果你想写词,但又苦于不懂词牌的话,完全可以自创词牌名。以前我就写过几篇叫《东风破》和《七里香》的,那时候周杰伦很红。当然,在尝试之前最好先熟读唐诗宋词三百首,有个基本的节奏和韵律的把握,不然写出来会十分拗口。

二、译景训练

”译景“这词是我自创的,也可以称之为”状物“。意思就是说,你眼睛看到什么景物,头脑里立刻将它用词句”翻译“出来。这是一种随时随地的写作训练,它本身也是一种有效的外语学习方法。

比如当你假期去一处景点游玩,看到满目的碧水青山,作为一个热爱文字的人,你必然在内心有一种表达欲。可是很多人只是止于这一步,没能真正落实。”译景“需要养成习惯,看到湖水,马上用一句话描写出来,最好带有修辞,例如它像什么。。。可以从温度、颜色、材质、形态等方面入手。

写出来之后怎么办?马上忘掉它。如果句子特别好,可以手边找纸笔记下来。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你接下来能够持续进行”译景“,而不会被之前的句子占住了头脑。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做这种训练最好在人少安全的地方,不要在大马路中间”译景“,为了艺术献了身。

”译景“是培养写作者感受能力和积累写作素材的好办法,个人重点推荐。形成习惯当然需要时间,大部分人看到美景都是直接淘相机拍照,只有帅的人才会思考。

三、心读训练

一般我们不提倡看书的时候在心里将字句默默念出来,这样会影响阅读速度。不过凡事都有两面,这种”心读“法对于训练语感有着极大的好处。

看文学作品的时候如果光看内容,一目十行,就会流于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无法对作者的语言有深入的体会。如此便将错失语言运用方面的收获。

”心读“法有两个极重要的优点:

1.可以准确检查出病句。文章通不通顺,一读便知。在你写完文章之后,最后在心里把它读一遍,如此可以扫除明显的语法错误和表达问题,养成习惯之后,也可以避免你写出大量病句。

2.著名作家往往文风辨识度高,这种辨识度并不在于他们写的故事内容,而在于他们的语言风格。加深对名著语言风格的感受,有助于你形成自己的风格。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训练”心读“所使用的材料必须是中文作家的作品,阅读外国译著,尤其是那些低劣的翻译,只会吃一肚子蹩脚的”翻译体“。翻译作品总是限于翻译者的中文水平,里面有些译者的水平还不如你,看多了对你没有好处。

今天无意间看了刀叔(@凉粉小刀)写的一篇IT专业的文章,虽然我并不是敲代码的,我又是个文科生,但通篇读完,里面有一段话还是让我深受启发。这是刀叔引用一本叫做《第五项修炼》的书里的一小段话:

增强环路导致成长。成长总会碰到各种限制与瓶颈,然而大多数的成长之所以停止,却不是因为达到了真正的极限。这是由于,增强环路固然产生快速的成长。却常在不知不觉中,触动一个抑制成长的调节环路开始运作,而使成长减缓、停顿,甚或下滑。

我只说一下我对这段话的理解,可能于专业的角度讲是有偏差的。

如果将”增强环路“视为成长本身的话,成长的过程中,由于其自身机制的限定,它必然会遇到瓶颈。这个困境是成长自身造成的,如果你选择不成长,自然也没有瓶颈。所以成长过程的瓶颈从短期而言,是你的极限(既短期极限),但绝非你的人生终点。因为成长机制本身会触发一个”调节环路“来抑制你,所以不可能顺风顺水。

当然,引文中所言是双向的,它既指向积极的成长,也指向衰败。所以其中说的”调节环路“是为了阻止成长的过分蔓延,以达到某种平衡状态。

引文之后,刀叔(@凉粉小刀)又写了这样一段话,我认为十分精彩:

当改善的速度慢下来,你会更加努力地去改善。但渐渐的,你愈是用力推动你所熟悉的做法,调节环路的反作用愈是强烈,使你的努力愈是徒劳无功。到了最后,最常有的反应是放弃他们原来的目标。

所以,当我们观察到有增强环路与调节环路遭遇的情况出现时,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应该到调节环路上寻找。在上面的系统循环图中,“测试环境稳定性”、“开发人员技能”可以限制“测试的开发维护成本”,“硬件数量与质量”可以限制“测试运行时间”,我们可以通过控制这些在调节环路之外起作用的因素,削弱调节环路的影响,让增强环路的成长继续开始。     ——凉粉小刀

当你达到你的”困局“之后,你需要的不是更加努力,这种行为往往是盲目的。当你想着努力去改善,却沿着熟悉的路子时,你的努力往往”愈加徒劳无功“。你应该做的是在控制”调节环路“上动动脑筋,用聪明的,迂回取进的办法,去实现你的目标。

这或许也是我今天写作这篇文章最重要的目的,成功并不是一条路走到死,路边一根”无关紧要的“木棍也许能帮你大忙。而我也是无意间从这样一篇讨论程序代码的文章里得到这个令我心服口服的解答,而不是料想之中的鸡汤文或哲理小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