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读《孩子的品格》
今天继续阅读《孩子的品格》,聊聊自我效能感。
1、自我效能感是什么?
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感是每个人对自己完成某些事情的能力都会有的主观的效能评价,主要通过两条路径体现出来:一是结果预期,就是相信自己,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二是效能预期,认为自己能做到是因为自己的能力。
自我效能感是对自己特定能力的一种判断,表现为一种天生的乐观主义和面对挫折时的韧性。
2、自我效能感有哪些作用?
1)影响我们选择的活动,对活动的坚持程度,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及做事情时的情绪。
2)面临选择时,自我效能感通过影响我们的价值观、兴趣和对能力的评估,从而影响我们的选择,让我们倾向于选择那些自己熟悉的环境。
3)会决定人的心理特质:自我效能感降低时,人容易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自我效能感是所有生物求生存、求发展的核心动力。
3、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
知难而上,主动面对压力引发的焦虑,将精力放在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上。
4、哪些因素会影响自我效能感?
1)孩子以前的成功或失败的经历
鼓励孩子付诸行动并努力取得成功,是让孩子获得自我效能感的最有效方式。成功经验和孩子的习惯性归因方式是孩子获得自我效能感的主要阻碍。面对挫折时,要引导孩子归因到暂时的、可变的因素上。
2)榜样的影响
人很大一部分自我效能感都源于观察他人的经验,也就是榜样的作用。如果发现跟自己水平差不多的人可以将一件事做成,那么孩子很可能会认为自己也可以做成。
3)他人的评价
如果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能获得身边重要他人的关心、欣赏、肯定,孩子就比较容易获得自我效能感。也就是说,如果家长认为孩子能成功,或者孩子欣赏的老师认为孩子能成功,孩子就更容易成功。
4)合适的情绪唤醒
班杜拉认为,高水平的情绪唤醒,比如感到焦虑、恐惧、紧张会降低孩子的成绩,影响自我效能感。因此,平时需要多观察孩子的身体状况和情绪变化,在孩子身体状况不佳时,及时让孩子休息,尊重身体的节奏。
5)熟悉的环境条件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人类对环境越来越敏感,同时也渴望从熟悉的环境中寻找安全感。对环境越熟悉,人的自我效能感就越高。
总之,孩子越小,越容易培养自我效能感,因为他们面临的人生课题越简单,越容易解决。即便会有失败,只要愿意尝试,总会成功。因而,要给孩子创造抱持性的环境,让孩子从小就认为“我能行”、“我可以做到”,不断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
春芽,爱写作、爱生活的亲子关系导师。靠近我,温暖你;链接我,照亮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