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草集谈天说地散文特辑

读书笔记:书院的现代化

2023-09-19  本文已影响0人  一帆风正

书院在清末被废止,代之以新式学堂。官方书院终结了,但私办书院仍在延续。如经学大师王恺运经营的船山书院1915年才改为存古学堂,岳麓书院几经周折后至今绵延不绝。20世纪50年代钱穆先生在香港建立新亚书院,20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还筹建了中国新文化书院,证明,在文化精英的心目中,书院仍然是一块文化圣地。

1984年,随着“文化热”的兴起,由汤一介、李中华、王守常等人牵头,冯友兰、张岱年、季羡林等先生响应支持,以讲座、函授等形式传播中西文化的“中国文化书院”诞生了,这被视为现代书院复兴的第一所。

上世纪90年代,“文化热”演变成为“国学热”,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现代化的辩难中逐步进入公众文化视野,出版、媒体、各种文化活动中“传统文化”的内容逐渐多了起来。

1997年,著名学者费孝通先生提出“文化自觉”概念,强调中华文化的主体性,并持续展开了阐发与论证。

2007年,由牟钟鉴、王殿卿、丁冠之、骆承烈、刘示范、钱逊、周桂钿、郭沂、田辰山、颜炳罡、于建福、陈洪夫等20多位老中青年儒学学者,在山东泗水地方支持下,发起和创建尼山圣源书院,次年举行成立庆典。这所位于孔子出生地的书院,用“圣源”的字眼表达了鲜明的儒学立场。

尼山圣源书院以“弘道明德,博学笃行”为院训,实行“民办公助,书院所有,独立运作,世代传承”运行体制,以学术论坛、教育基地、游学营地、研究重镇为功能目标,坚持“返本开新”,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作为文化发展的座右铭,开创当代儒学的新形态新文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