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400年《西游记》存在穿帮被11岁的小学生发现了
近日,11岁的小学生马思齐发现了《西游记》里一个让人费解的问题:唐僧师徒四人的食谱,无论去了哪里都差不多。
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路上经过了很多国家,按说饮食习惯都是大不相同的。但在《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吃的食物都是江淮美食。从长安到灵山,十万八千里,怎么可能吃一样的东西?马思齐把自己的想法写进了作文《西行路上的宴会菜》中,发到网上后迅速得到了网友和专家的关注。
吴承恩(1500年—1583年),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明代文学家,南直隶淮安府山阳县河下(今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人。
吴承恩自幼聪慧,又多才多艺。却在科举中屡遭挫折,嘉靖中举为岁贡生。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他49岁的时候,迁居南京,靠卖文为生。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60岁的时候,任浙江长兴县丞,在当时是一个芝麻粒大的小官。不久后便辞官归去。在家中闭门著书立说。他活了83岁,在当时算是长寿了。
从上面吴承恩的履历可以看出,吴承恩基本上都是在江浙一带生活,对淮扬菜是比较熟悉的。当时的交通工具落后,他一生清贫,也不太可能向李白先生那样四处游山玩水。可能真的没去过其它地方。当时甚至缺乏介绍各地美食的书籍,他也不可能像苏东坡先生那样好吃,吃遍大江南北,甚至吃到广东惠州和海南岛。况且师徒四人都是和尚,需要吃素斋,可供选择的菜谱就更少了,所以写来写去就是那么几种食材。
真实的玄奘大师是偷偷的从长安出发,度过了玉门关后,玄奘先是到了新疆哈密,沿着天山脚下往西走,第一个国家就是阿耆尼国,随后又来到了屈支国,之后是跋禄迦国。
过着这几个国家后,玄奘又翻越了凌山,来到了碎叶城,这个碎叶城就是李白出生的地方,距离莫斯科不远了。出了碎叶城又来到了飒秣建国,随后又翻过了铁门,进入吐火罗。他又转向南边出发,越过了大雪山来到梵衍那国,再向东走到了犍驮罗国,最后终于来了佛教圣地天竺,也就是今天的印度。
佛祖究竟是不是印度人?至今还在争论不休。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现在尼泊尔境内。父亲是为净饭王,母亲为摩耶夫人。佛祖做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后来他的老师燃灯佛说,来世你当成佛,号释迦摩尼。
由于当时印度的小国比较多,所以玄奘走访了十多个国家才学到大乘佛法。之后从今天的巴基斯坦向北走,进过阿富汗,到达塔里木盆地,最后才回到长安。
玄奘大师真的是太辛苦了,他既没有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随身保护,更没有白龙马为他代步。赶路基本上就靠自己的两条腿。西部的很多地方哪里有什么素斋,化缘时赶上什么就得吃什么,哪里还有那么多的讲究?
我看过另一个传说,《西游记》并不是吴承恩所著。真正的作者是苏东坡。苏东坡的老爸苏洵,又叫苏老泉,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老头非常喜欢读书,可那个年代的书籍太少了,他便缠着苏东坡要书看。苏东坡把能够找到的孤本野史都找遍了,还是没能满足老头的要求,只好自己写书。他骗苏洵说朋友家里有一本好看的书,可朋友太吝啬,不借,只能过去抄录。于是,苏东坡就像时下的网络写手那样,忍受着他老爸喋喋不休的催更,用了一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宏伟的著作《西游记》。
后来,这部书的残卷流传到了明代,被吴承恩从一个旧书摊上找到了。他补齐了缺失的章节,就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西游记》。
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对《西游记》吹毛求疵,唐僧师徒只要没去吃辣椒炒肉孜然鸡心就不错了,吴承恩能够把一个取经故事写的如此精彩绝伦,荡气回肠已经让几十代人叹为观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