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距离“理想的自己”越来越远?
我们总是无法成为最想成为的人。
22岁那年,小木从一所还不错的大学的中文系毕业了。几乎是毫不犹豫地,他来到了北京——对于想成为作家的小木来说,一想到老舍、王小波们曾在这里生活、写作过,这便足以激发他的灵感。
但在这个时代,相较一份职业,作家更像个符号。
小木把他的故事寄给无数杂志、出版社,结果却杳无音信。相反地,他每天都能在书店看到形形色色的人新书上市。里面内容的浮浅、文笔的稚嫩让他嗤之以鼻。偏偏这些书大卖,于是,小木瞧不上的人,一个个变成了“畅销作家”。
而小木呢?
到北京后的第二个月,小木因为文笔好,以很低的工资在一家小公司做起了新媒体运营。
要适应时代嘛!公众号一篇文章有可能传送到10万人、50万人,这远比一本畅销书的销量多多啦。小木这样想。
小木的文笔清新,俨然一派行家出身模样。后台不时有人留言,小编换人了啊~文章写得好好哦。小木内心有些窃喜,但始终对“小编”这个词有些排斥。
我可是码字人啊。和那些洗稿、搬弄鸡汤的胭脂俗粉是不同的。
这是码字人小木内心的骄傲。但很快,他的骄傲随着阅读量的停滞不前而备受碾压。
某一天,那个比小木年龄大不了多少的市场总监把小木交到一旁,说,你的文笔很好,但工作经验太短,距离一个优秀的新媒体人还差得很远。这样吧,我认识了一个大号的新媒体主编,你们去聊一聊,跟人家学习学习。
就这样,新媒体小编小木诚惶诚恐地加了大号主编微信,约好时间,登门拜访。
你这个账号嘛,看得出来,科班出身,文章写得不赖,但现在的用户,哪有人看得了这么…… 文艺的表达呢?而且你看你一周才能写几篇?你看我们这个冷笑话发布的号,才做了半年,就……
看着对面比自己还小、一头金发的大号主编的口若悬河,小木越发烦躁,却只好强忍着。终于,趁着对方喝水的间隙,让他忍不住问了一个问题:
高标准、相对专业的内容肯定不能在新媒体上火吗?
小金发眯着眼,拍了拍小木的肩膀,耷拉着嘴说,小兄弟,你还是不懂互联网啊。一副失望透顶的样子。
3个月后,小木在的公司资金链断裂,互联网人小木在一脸懵逼中被裁员了。
在投递简历时,昔日的作家小木在岗位选择上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运营”。
至于老舍王小波钱钟书杨绛王朔史铁生石康……在小木日后的面试中再也没有念叨过这些名字。
生活并不如诗,往事并不如歌。
我们常常生活着生活着,就偏离了最初的轨道,和“理想的自己”渐行渐远。
日剧《无法成为野兽的我们》里面说,“每一个人都想成为野兽,却因为内心的考量,活得束缚又艰难。”
剧中,女主角深海晶是一个工作出色、人见人爱的30岁上班族。但是,少有人知的是,她做了多少努力、多少改变,才拥有现在的成绩。
成为野兽的背后,却是艰难的活著。这不正是大多数人的写照吗?
这个时代下,慢的艺术正在被抛弃。工作,占据了我们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时间。它就像一颗沉睡在地下的炸弹,不知什么时候会将我们心理的平静轰炸得一塌糊涂,将理想的自己轰炸得面目全非。
最终,你成为了野兽。
我们太过专注外部世界,就会变成野兽。因为这个城市就是丛林,就是狩猎场。当我们深陷其中,就会疯狂;但疯狂的背后,是你无限的压抑,似乎有什么正在撕裂你的身体。
层出不穷的绩效考核、千奇百怪的幕后玩法、年少乍富的创业天才…… 稍不留神,时代就从你的身上碾压而过,不留下一点痕迹。
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保持初心”,正在变成一件弥足可贵的事情。
人理应追求财富、成功、自由。我们的本我在时刻提醒着,这是你的社会属性所稀缺、亟需的东西。但是,我们同样不能失去精神的寄托、最初的牵绊。
即使被一只愤怒的红牛拉到荒芜之地,也要在那里播下生命的花种。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希望每个人都可以找回“理想的自己”,面朝大海,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