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那些因为熟人关系而酿成的悲剧

2019-08-11  本文已影响0人  师葛

《贞观政要》记载“治国之要,唯在得人。”在封建社会为了保证政权有序健康的运行下去,选择合适廉洁的官员显得尤为重要。各类官员成为了构成国家政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官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到国家吏治的成败。而与官员密切相关的身边人,其优劣好坏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官员的操守是否廉洁,行政效率是否高效,进而影响到国家政权的职能,甚而关系到国家的危急存亡。

、熟人的关系难处理

所谓熟人,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比如远近亲戚,至交好友,同乡故旧,同窗同学,上下级同事等,都可以拢括到熟人这一概念之中。这些人的共同特征是都有一段相处的时间,常常见面,构成了一定的感情联系。然而某种程度上,公法与私情是有冲突的。传统封建社会推崇的儒家文化,常有“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的说法,又有“义气当先”,这些概念的模糊与暧昧,常常影响到官员在处理私情时候拿不定注意,以至于酿下大错。历史上有相当多的事关国家大计的事情,都因为主政官员不能处理好私情与公务的关系而导致犯下大错。兹举例一二,以作说明。

二、公子卬念旧情,惨败于商鞅之手

魏国在马陵之战之后,国家实力大损,损失战卒十万,名将庞涓战死,从战国第一强国而降为二流国家。此时,变法初成的秦国趁火打劫,由商鞅统军进攻河西。魏国在内无名将强兵的情况下,派出公子卬仓皇迎战。

两军相距,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秦国商鞅忽然发来一封书信。信上写到:“吾始与公子欢,今俱为两国将,不忍相攻,可与公子面会见,盟,乐饮而罢兵,以安秦魏。”意即我们两个过去都是好朋友好熟人,现在各为两国将领,我不忍心攻打你,我们不如一起聚个会,喝几杯酒,签订和平条约,各自退兵。

商鞅昔日在魏相国公叔座下做中庶子,在魏国住了十几年,与公子卬相交多时,可以说是老熟人。深知公子卬胸无城府,头脑单纯的特点。所以打感情牌来欺骗公子卬。岂料,公子卬当真相信了商鞅的话,认为根据过去两人的感情来看,商鞅不会骗他。于是便前往赴会。席间酒足饭饱之际,商鞅一声令下,两侧的士兵一哄而上捉住了公子卬。三军不可无帅,失去了统帅的魏国军队被商鞅军大败。

三,忧心儿子生病,袁绍坐失良机

有对手是老熟人的情况下而导致落败的。也有己方阵营是熟人的情况下而导致军政方面重大失误的。

建安五年,曹操准备征讨叛逃徐州的刘备,主力尽出,许都空虚。袁绍手下谋士田丰看到这一消息,劝说袁绍偷袭许都。袁绍说:“我并非不知道你的主意是好主意,可是我现在小儿子生病了,我正在担心他的生死,哪有心情去考虑这些呢?”不同意田丰的建议。气得田丰将手上的拐杖举起,练练击打地上,叹气道:“这么难得的机会,你却因为一个小孩的病而放弃,真是太可惜了啊!”“袁绍就此丧失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战机。等到曹操将刘备打败,袁绍反应过来。不得不采取正面对决的方式,发动官渡之战。敲响了袁绍政权覆亡的先声。

以上只是列举“熟人致祸“的两个例子,细细考究,这些人之所以犯下这么大的错误,很大的原因就是在于主事人公私不分,将私情凌驾于公务之上,所以才导致头脑混乱,犯下不可弥补的大错。(图片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