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随笔

第一天#工作杂记#

2018-08-03  本文已影响1人  西故西故

  我是一名有文化的厨师,大学学的专业是烹饪工艺与营养。当初报这个专业,确实是被这个“营养”二字深深吸引了。

  在网上勘察了许久,找了很多资料,大抵都是说“营养师目前在我国是一个稀缺的工种,就业前途一片光明啊……”。于是乎,年轻的我就这么被“欺骗”了。报道后才发现,班上的大半妹子都是跟我一样的年少无知啊……

  感情,我们这名字看起来,听起来很有档次的专业就是——中餐。当时被老师一忽悠,觉得中餐博大精深,历史悠久,只要好好专研,他日必成大器。

  三年,从基本学起,从认识刀具,认识原材料,认识调味,认识火候,还有锅碗瓢盆,摆盘装饰,色彩搭配等等等等。

中餐,大家广泛认知就是一把菜刀一个锅就可以走天下了。尤其像电视剧里面那样,像中华小当家那样,精湛的刀工,完美的大火爆炒,很是炫酷。

颠勺篇

是的,炫酷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我一个身高一米五几,体重九十斤的妹子。三斤的铁锅两斤的沙,左手颠勺,一分钟一百下及格。当时就被这惨不忍睹的考核吓得差点退学复读!永远不会忘记第一天练习完,左手拿勺喝汤洒了一身……那种酸爽啊,无法用言语表达的。

记忆深处,是锅里越来越少的沙……

老师说,假如你们锅里是一盘菜,还没熟估计都掉没了吧。

(真相了。。。)

因为怕不及格,在宿舍拿盆都是单独使用左手,躺床上右手玩手机,左手举着矿泉水瓶,1.5L的那种。整个宿舍整齐划一的蜜汁玩手机模式啊,现在还怀念着。

磨刀篇

当然,必不可少的磨刀,也得提一提,毕竟当年我不知道替多少人磨了刀……

我不知道别的专业入学有没有发什么工具,但我们打从军训结束第一天上课,人手一把“十八子作”斩切刀。是的,前切后斩。新刀,没开刃的那种。第一堂课就是磨刀。人手一块磨刀石,先用粗的一面开刃,再用细的一面打磨光滑锋利。磨刀姿势很重要,我们班很多人一学期下来,刀只能切豆腐……

磨刀,讲究稳,不然划到手怎么说,对吧。我们毕竟是菜刀一把,不是宝剑,不需要用鲜血开锋的。脚要前后站,幅度不必太大,要站稳,站的舒服,身体微微想前屈,右手拿着刀把,左手扶着刀面,刀跟磨刀石成四十五度角,前后摩擦,要两面摩擦次数均衡,不然刀口会有弧度,会弯,对刀口磨损会很快,寿命不会长久。用粗面开刃,要刀面和磨刀石贴平,两面反复磨。用细面锋利时,要刀面和磨刀石倾斜百分之五,也是两面反复磨。刀,是一个厨师的根本。

厨房的炒菜方式和家里有很大的不同,我很喜欢厨房的模式,一个锅,一个勺,一个调料盒,两把小勺。煎炒烹炸,样样都行,感觉特别方便。厨房分工很明确,案板切配,负责一道菜肴的原材料加工,切条配条,切块配块,要讲究平衡,色彩也要得当。比如酸辣土豆丝,要配些青红椒丝,跳色。打荷,负责连接案板和炉灶,负责一道菜的装盘,和给炉灶打下手,在厨房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炉灶,就是菜肴制作的关键了,熟制,一道菜怎么做,怎么调味,烧多长时间,都靠厨师的手感和口感。

中餐不像西餐,不像烘培,有精准的配方,步骤。中餐靠的是老祖宗的传承,老师傅的经验,还有自己的造化。其实,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本《红楼梦》。我觉得,中餐也差不多。

就以一道“熏鱼”来说,我就见过很多种做法。比如传统的熏鱼,是鱼切块,淹渍入味,用糖,茶叶等放入锅中,垫上笼屉,将鱼块置于笼屉之上,盖上锅盖,大火起烟,讲鱼块熏熟上色而成。

也有,切块后淹渍去腥,下六成油锅初炸至颜色金黄,捞出,加热油锅使油温至七成,再复炸至酥脆。捞出,浸泡在调好的卤汁里。卤汁用酱油,糖,八角,香叶熬制而成,要小火慢熬,大火收汁上色,要色泽浓郁,质地粘稠。此法称为“油炸卤浸”,是中式冷菜的一种烹调方法。

其实,浸泡的卤汁决定了后一种熏鱼的味道。有的会用麦芽糖,口感偏甜,有的会加番茄酱,颜色亮丽,口感带酸。还有鱼的不同,口感也不同,传统是用青鱼,肉质较厚,也有用小鲳鱼,或者龙利鱼,等等等等。所以,中餐千变万化,又不离其宗。

做厨师,每一天都很有乐趣,每一道菜都值得深究。我有看过《袁枚食单》,很是佩服,因为真的,我们现在所用的烹调方法大多都是传统改良的,我们适应现代人的口味,又尊重食物本味。

#文末小笑话#

之前看到一个推荐,说的是,如果大学宿舍进小偷,各个专业的同学那什么工具应对?

当时我就在想,我们一宿舍的刀,估计是没有谁敢来的吧,四把菜刀加四套雕刻刀怼上。

似乎也挺暴力。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