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面对: 那不可预知的将来

2017-09-21  本文已影响0人  绿意_b091
何以面对: 那不可预知的将来

时间:20170917

地点:大溪地

主讲:平丹、徐娟、马真团

第一次看《将来的事》这部电影,有几个最主要的感受:1、里面有很多哲学相关的信仰,这一块我没搞懂。2、在生命中的不确定性面前,没有谁能确保自己能够幸免。对于自己生活,少一些理想化的泡沫,多一些对于生命的敬畏。也许能让你在人生中起伏的落差小一些。3、娜塔莉的“知性”生活是不是缺少了一些情感的温暖和表达?

作为一位有成就的优秀中年哲学教师的娜塔莉,尽管生活已经看似顺风顺水,但是还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电影的开始,是当孩子还小的时候,和睦的娜塔莉一家到一个海岛上瞻仰了,法国浪漫主义作家夏多布里昂的墓,墓碑上那一句“但愿只听见,海和风的声音。”让人印象深刻。

在第一位小伙伴,平丹的电影故事中,她梳理出了电影中的五个关键事件它们分别是:

事件一、丈夫的出轨。巴黎一所高中的哲学教师娜塔莉与同为哲学教师的丈夫结婚20多年他们过着忙碌的生活、并坚持阅读,有着各自的哲学信仰。丈夫信仰德国古典哲学,娜塔莉则是由年轻时的激进派逐渐转变为自由主义哲学。 在娜塔莉口中,自己的丈夫18岁就没有改变过对于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信仰,直到50多岁。在他一尘不变的内心信仰中,他对于活力与衰退潜意识的自我拯救中,找到一个在平淡、安稳生活中能点燃他激情的人,成为了这个阶段他最容易遇到的事。于是他出轨了。

娜塔莉在面对突如其来的丈夫出轨,并表示自己要搬出去住。娜塔莉没有中国女性惯常的哭闹、没有去侵扰到其他人,她只是询问丈夫是否确定,收到丈夫肯定的答复后。她开始主动去直面离婚事实。

人性中太多的面,亲密关系中思想与精神的交流,以及各自哲学信仰、情感、知性生活与生命节律的流动与停滞所带来的不确定性。

事件二、母亲的离世

事件三、爱徒法比安对于自己一直奉行的“思维与行为的一致”的质疑

事件四、子女与自己的疏离

事件五、事业受挫,出版社解除出版其著作的合约。

在第二位小伙伴徐娟的分享中,她主要分四个部分来分享:

一、 娜塔莉的困境

这个部分她主要分析了娜塔莉在遇到了5个方面的遭遇后内心的焦虑和孤独感。

二、 自我的分析

这个方面徐娟把大概介绍了心理治疗的几大流派: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客体关系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人本主义流派(包括浪漫主义和存在主义)

存在的三个世界:

1、 组成生理的和物理环境的内部和外部世界。

2、 由他人组成的人际关系世界

3、 自我、自我价值与潜能的自我内在世界

自我认同、自尊

(一)、自我认同:

1、个体对自我概念的评价,是对感知到的自己拥有的品质的评价。其实质是个体是否喜欢所认识的这个自己。

2、自尊状况

低自尊者比高自尊者对外界影响更为敏感,他们需要从别人那里得到积极的评价,倾向于去取悦别人,容易被说服和服从。

自尊稳定性差的人更容易感受到消极情绪,如生气和抑郁。

高自尊者比低自尊者对他们的工作更满意

  (二)个人价值观

    1、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价值观和价值观体系是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

    2、人类不仅能够做出这些关于价值观于目标的选择,而且如果他想要获得完整,他就必须这样做,因为这些价值观-他所朝向的目标-使他成了一个心理中心,一种将他的力量整合到一起的核心。

      理解了以上两个点,也就不难理解电影中法利安对娜塔莉的冲击有多大了。

  (三)爱VS恨意

从这个角度,来看电影的女主角娜塔莉,她对于周围人的恨意。

(四)哀悼与创伤

(五)边界与吞噬

(六)依恋理论

1、依恋关系

幼儿与其照顾者(父母亲)间存在的一种特殊感情关系

依恋能够满足人依附于有支持和保护作用的他人的需要

爱因斯沃斯的研究

陌生情境测验法Þ

2、三种依恋类型Þ

安全型、焦虑-矛盾型、回避型

依恋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体验到爱和信任的孩子更容易爱他人、信赖他人

如果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孩子会变得怀疑和不信任。

3、依恋的四类型模型

害怕背弃的程度:焦虑

高焦虑:怀疑自身价值,无法确定别人是否认可自己

低焦虑:将自己视为有价值的和值得被珍惜的

害怕亲密的程度:回避

高回避:认为别人是不可信的和拒绝的

低回避:相信对方是可信的,会满足自身的情感需要

综合上述两个维度

低回避+低焦虑:安全型

低回避+高焦虑:焦虑-矛盾型(过分关注型)

高回避+低焦虑:回避型(拒绝型)

高回避+高焦虑:无定向型(恐惧型)

(七)勇气与退行

“成为自我的勇气”,是指人保持自我中心的勇气,人的自我中心必须是在不断的鼓励和督促中才得以发展、成熟的。

身体勇气:人对自己身体力量的肯定。

道德勇气:与同情心有关的勇气。

社会勇气:与人交往,建立亲密人际关系的勇气。

创造勇气:促使人不断发展、变化的勇气

退行(regression)。是指人们在受到挫折或面临焦虑、应激等状态时,放弃已经学到的比较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退行到使用早期生活阶段的某种行为方式,以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

(八)嫉羡与感恩

(九)真我与假我

(十)生本能与死本能

(十一)人格完善

三、 自我的寻求

四、 法国浪漫主义

再一次回顾徐娟的分享,很多心理治疗学派方面又是一次知识的整理和回顾。在很多的理论点上,结合电影以及自己的理解体会,又有了更多与现实对接的切口。在浪漫主义与哲学思潮方面,则是一种往历史学、社会学的一次拓展。

  第三位小伙伴 马真团的分享主题是:“荣格与中年危机”

其中分为三个部分:

一、 荣格理论:生命的各个阶段

二、 曼陀罗与自性化

三、 我们的现状:被打乱的时间抽、年龄迷航

1、“我想,我的灵魂生病了。”

      这个部分,马真团引用了荣格的部分语录。其中最打动我的有:

      “渴求自己吧,这就是道路。”

      “我倦了,我的灵魂流浪得太久,在自己以外找寻自己。”

“谁要是学会了跟他的无力并存,那人就获益良多。”

“神瞎了一只眼,聋了一只耳,秩序乱作一团。”

“你们要对这残废的世界保持耐性,也别高估了自己的完美。”

2、什么是中年危机

    20世纪60年代,荣格提出了“中年危机”一说。

荣格认为,由于青年时期心理能力过多地投进于物质性的兴趣上而忽略了具有精神价值的的东西,到了中年,由于人生目标的实现,这种心理能量因为没有用武之地而被收回,结果便造成了价值的丧失与人格的空虚。

3、 关于被打乱的年龄抽

在这个点上,马真团提到了:“我们不成熟持续的更久,但衰老却总是提前袭来。我们需要适应再无止境的学习,对于财富的耐心却一再降低。”

青春期后置、中年危机前置、财富期前置。代际与年龄身份处于持续的混乱与错位中。“什么年纪做什么事”,将越发成为一个无解的问题。

“年轻人再也不能成为贫穷的理由。”

在这个部分马真团提出了很多这个时代70、80后面临的很多问题。把当下我们这一带人所面临的压力与困境、机遇与挑战,很有现实的对接性。引发人思考。

总之,这一场电影的分析和讲解,三位讲者从各自的角度和视角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容量大,维度开,很有现实对接性的分享。课后的体验中,T和我也就电影《将来的事》中娜塔莉的知性支撑展开交流。并提醒我,多嚼味娜塔莉的知性状态是怎么的。我自己在关于理想化与现实的落差,生命敬畏与现实矫正方面也有了很多的思考。丰富而美好的电影季,总是充满了发现的乐趣!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