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录取线为什么那么LOW?

高考分数线公布了,按照惯例,网上每年都会有讽刺北京考生low的段子,谑而不虐,类似于岳阳第一时间上的这个段子:
寒风呼啸的帝都,万千灯火中的一点明亮下,一个孩子正拿着数学作业立于书桌一旁。
“孩子,真抱歉,”已埋头于书桌前许久的父亲,抹了抹额上渗出的汗珠,“现在的题目,比以前真难了不是一点点......”
“爸,你可是北大毕业生啊......”
父亲尴尬一笑,笑中有愧。
这时,家中的保姆恰巧经过桌前,一瞥桌前的卷子,顺手抄起一支笔,文字、数字像蝼蚁一般在草稿纸上排起队。
“你还是继续去忙你的吧......”父亲不耐烦的挥了挥手,脸上带着不屑。
保姆不答,脸上毫无表情。
须臾,题得解,父亲看着草稿纸上精妙而富有条理的解题,面上满是惊愕,“莫...莫非,你老家是......?”
“湖南!”保姆答,脸上依旧毫无表情。
北风像野兽一样继续敲打着窗户。
你当年高考多少分?父亲问,保姆看看父亲:您呢?父亲喝口水:290分,我来自边疆。
保姆默默开始收拾桌子的东西,
父亲看着她:你?
保姆回头:我525分。那年高考我差了差了五分!
孩子妈在门外听得真切。想当年自己400分进北大,多亏有北京户口,要不然现在可能与保姆互换角色了。感谢教育部!
在一般人看来,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人,应该一张考卷前不分南北东西,惟分为大(确实也有几年是这么做的)为什么要厚此薄彼,让投胎变成技术活?
苏力老师《大国宪制》一书,从历史、政治的角度进行了阐述,看了茅塞顿开。
先从历史上一个真段子说起。
1397年(洪武30年),朱元璋开科取士。结果出来后,都傻眼了,录取的52名进士全是南方人。
北方人当然就不干了,是不是舞弊?朱元璋派了专人调查,没发现任何舞弊嫌疑。北方最优秀考生的答卷也远不如许多南方落榜考生的答卷,这水平是客观差距。从南宋到元代,南方一直比北方稳定,经济文化也更发达。结果很正常。
怎么办?朱元璋想和稀泥,说算了,改改,录取点北方人吧?但是主考官不干,说分数面前人人平等。争来争去,这事越闹越大。结果朱元璋使出了霹雳手段,主考官刘三吾,当世大儒,78岁了被流放。其他主考官,连后来奉命调查的官员都被处死,甚至状元也被处死。
接下来,朱元璋自己出题、自己主考、亲自阅卷,录取了61名进士,全部是北方人,南方人一个没有。
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之争”。
表面看,这是朱元璋暴君性格的一种体现。但是《大国宪制》分析了朱元璋深深的无奈。因为争议夹杂了一个糟糕的因素,就是朱元璋的老家属于南直隶,属于南方。北方人虽然不敢明说,但是心里难免会想,这是因为皇帝偏向南方人——这已经不是这次考试是不是公平的问题了,而是皇帝是不是偏心的问题,甚至是明朝是不是歧视北方人的问题了。这对于刚刚建国30年的明朝来说,是一个承受不起的猜疑。
朱元璋那么激烈、残酷地对待主考官、对待新科状元,其实是向整个北部中国的精英展示:我是全国的皇帝,你们怀疑我偏袒,你看我处置南方人已经到了不近情理的程度。所以,那些冤死的不过是被朱元璋出于政治考量“借人头一用”。
到1425年,明仁宗明确规定:科举按地域分配名额,北方人占40%,南方人占60%,承认南方的优势,但是也给北方留足空间。这个比例后来有调整,但是按地域分配录取名额的制度一直沿用至清末废掉科举的时候。
甚至从没有科举考试、靠推荐的汉武帝开始,就开始各地分配名额了。
选拔人才,表面上看应该只看重个人的能力和才华。但是加上政治考量,这事就没那么简单。
今天的高考,各地的考试难度不一样,同样的分数,在有的地方就可以上重点大学了,在有的地方连本科都悬。看起来很不公平,背后有很深的政治考量,也是一直坚持下来的传统。
在政治中看到这种看似不讲理的一刀切现象,先别急着骂当政者愚蠢,往往都是为了稳定预期,起到切断猜忌的客观效果。科举不只是人才选拔,它其实是政治整合手段的一种。
知道这些,往大了说,可以增长些历史唯物观;往小了说,知道系统、规则下改变一些东西的份量和长度,就能够心平气和一些,特别是每年去教育部要公平的家长。
多年来亲身经历了大量的外地和北京学生的高考以及高考后展开的生活,发现真正有实力的外地孩子,没时间讽刺甚至愤慨这种表面看来的不公;在所处环境里竞争力低的,才去和北京的考分比,类似于找一个出气的地方打嘴炮获得心理平衡。
实际上,大多数北京考生远不是键盘侠吐槽的那种低,生活展开后甚至开了挂,并且是在不依靠父母的情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