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郎谈古人物历史

未竟的帝业—蜀汉(002)求学

2017-09-08  本文已影响419人  1cdf2c6086fb

人生总是充满着意外,而命运就在其中若隐若现。

公元175年,两位婴孩同时呱呱坠地。这两个人,一个名叫孙策,另一个名叫周瑜。在日后的乱世中,他们都将绽放一片属于自己的光彩。

这一年,刘备正满十五岁。

古人十五岁是成童之时。到了这个年纪,有钱有势的人家便要送孩子去读大学。

何谓大学?在汉代,儿童的教育体系已经大体成型。通常来说,八岁以后,儿童便要接受启蒙教育,先是识字,之后是学习一些较为浅显的儒家经典。这是小学。

到了十五岁成童后,便要进一步深造,学习深奥的《周易》、《诗经》、《春秋经》、《尚书》、《礼》等五经经义。这是大学。

这一年,刘备遇到了人生中第一位贵人——卢植。

卢植是汉代有名的大儒,师从东汉的经学泰斗马融,与郑玄、华歆等是都同门师兄弟。曹操曾经这样评价他:

“故北中郎将卢植,名著海内,学为儒宗,士之楷模,国之桢干也。”

由此可见时人对他的推崇。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与一般的腐儒不同,卢植有济世救人的志向,同时还颇通兵法。

公元175年,扬州九江郡发生蛮族叛乱,朝廷认为卢植才兼文武,于是拜他为九江太守。卢植到任后,果然迅速平定了当地叛乱,蛮夷均服。但不久,卢植便因为身体有恙,辞官养病。

卢植也是涿郡人。辞官养病的同时,卢植一面著书立说,一面又开馆授学。刘备便是在此时拜入了卢植的门下。

刘备是幸运的。因为他刚到要入大学的年纪,便碰到了这样一位名满天下的大儒,成了他的入室弟子。要知道,仅仅一年多以后,卢植就结束了隐居生涯而再次踏入官场。

如果错过这次机会,刘备恐怕再也无缘拜入这样的海内大儒的门下。而正是凭借这个身份,刘备才有了融入东汉名士圈的敲门砖,以及后来被孔融、陈登等人所接受,并在他们的支持下担任徐州牧一事。

不过,刘备本来没有条件拜师的。

卢植是海内有名的大儒,拜入他的名下学习,自然相当不易。除了有一定的文学基础,也需要交纳不菲的束脩——也就是学费。除了学费,当时的学生往往寄宿在老师家中,吃穿用度和书籍都要花钱。

刘母卖席为生,所得收入不过糊口而已,即便再节俭,哪里能凑出这样一大笔开支呢?

“费用我来出吧!”说这话的人叫刘元起,与刘备同属一族。他家境富裕,有足够的能力供应刘备外出求学的费用。刘母自然感激不尽。

“咱们彼此各为一家,如何能经常予人钱财呢?”妻子曾这样质疑道。

“我们家族出了这样一个人,不同寻常啊。”刘元起一边回应妻子,一边在脑海中回忆着这些年对刘备的观察所得。

刘元起最初对刘备产生印象,源于几年前一个儿童间的玩笑。

刘备家房屋东南边有一颗年代久远的桑树,五丈多高,从远处望去,其枝叶如同贵人所做马车的车盖一般。一天,当时不过总角之年的刘备,正与一群小伙伴在树下愉快地玩耍着。

嬉戏期间,刘备抬头望着那高高的桑树,忽然指着它大声说了一句:“等我长大了,一定要乘坐这样高大的羽葆盖车!”声音虽然稚嫩,却透露出一股豪迈之气。

话音刚落,却见一个男子从屋里匆匆跑出来,一把便将刘备拉进家门,并低声叱责道:“以后不准再胡言乱语,不然我们一家都要被抓住杀头!”

说话的男子叫刘子敬,是刘备的同宗叔父。他的话并不是危言耸听。羽葆盖车是皇上专用之物,要乘这样的车驾无异于表示自己想当皇帝,这当然属于大逆不道之罪,按照法律要诛三族,无怪乎他这样害怕。

同样的话也被刚好路过的刘元起听到。与刘子敬不同,他却从中听出了一种渴望和志向。

“少有大志,此子不凡。”这是他的第一反应。自此以后,刘元起便开始默默地观察起了这个孩子。

随着年岁的增长,刘备越来越表现出他与同龄人的与众不同。

他不像一般少年那样爱逞口舌之快,有时甚至显得太过沉默寡言。碰到一些身份低贱的人,不像一般人那样颐指气使,反而常常谦逊地对待。

他遇到事情从来极少慌张,有着近似成年人的沉着与冷静。有人羞辱他时,并不随便发火,遇到高兴的事,也不会得意忘形。

“此子必成大器!”伴随着对刘备的深入了解,刘元起越发坚定了自己最初的判断。因此,当听说刘备无钱读书时,他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这是政治投资。”刘元起最后对妻子说了这么一句总结性的话语。

有了同族人的资助,刘备得以顺利地拜师卢植。

“母亲,我一定努力跟随先生学习,不辜负您的希望!”分别时,望着母亲因常年劳作而有些佝偻的身躯,刘备暗暗发誓。

随后,他迈着坚定的步伐头也不回地离开了那居住十五年的村庄,迎面走进一个广阔天地。


未竟的帝业—蜀汉(003)老师

未竟的帝业—蜀汉(001)丧父

未竟的帝业—蜀汉(目录)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