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儿那么多理由
常常想:人的情感究竟是怎样的?是同风一样飘忽不定,还是同水一样流动不止?常常没明确的答案,常常在夜下发呆,痴痴的望着星空。
譬如小时候待在母亲身边,总认为她的絮絮叨叨就像山里小雀。连吃饭睡觉这些琐事在她嘴里都成了一种“罪恶”,总要再去和街坊邻里的婶婶们作一番“演讲”,这时常让我头大,却无可奈何。有时候会憋不住作出一些反抗“那你让她们的孩子来做你儿子罢!反正我是不愿意了!”但往往这时候就会看见父亲的眼睛里出现一只“凶恶的老虎”,直勾勾的盯着我,让我不敢呼吸默默地垂下头用两只手抠着衣角,像一只待宰的小羊!而现在时常没有了母亲的声音,耳朵竟还十分想念,忍不住接通电话,听母亲那无休止式的絮叨,无非还是“吃饭穿衣这些平常琐事”,可竟然听出了不同的感受,甚至有时候刚挂了电话泪水就流了下来。
我想到底是电话改变了母亲的声音,还是改变了某些东西!
同学
上学的时候,常常为了一点“领地”而和同桌大动干戈,互不退让,几番唇枪舌剑后才郑重其事的在课桌中间划下“三八线”,握手言和。但这样的“和平”不会持续太久,因为同桌总会誓死捍卫自己的“领地完整”,只要我的右胳膊肘稍微越过一点“边界”,那么她就会对我发动“武装突袭”,一定就会导致我辛苦半小时作业毁于一旦。这时候我也毫不犹豫实行“报复”政策,古人云“以牙还牙,以眼还眼”,又要经过一番激烈战斗方能平息双方胸中的怒火。但很多时候都是由“第三方”的介入,我们才各自熄火停战。但是“第三方”都会让我们各自付出惨重代价,有时候是负责班级卫生一天,有时候是窗边观景半小时,总之“第三方”的制裁手段有很多种,因此后来我们之间达成一个不成文协议就是凡是有“第三方”在场的情况下无论发生任何“侵占他人领土的行为”都必须等到课后才能“宣战”!
可现在,那时的同桌你还好吗?
朦胧
“这道题,不会做!”
“昨天不是才讲过一次吗?咋又不会了?”
“讲讲,讲讲!对了周末我有一场篮球赛,你要去看吗?”
“不去,周末要去表姐家补习英语。”
“……”
“几点开始?”
“什么?噢,下午三点!嘻……”
“不讲了吗?你跑啥?”
“……不讲了,我会……”
“……这人真是烦死了!”
“喂!宝宝好想你,等我下次过来给你带北方的雪……”
“…分手吧!”
“……给个理由。”
“你在北,我在南。而且我妈妈不希望我以后过得辛苦!”
“可是……”
“没有可是,就这样吧,挂了!”
“嘟~嘟~嘟~”
“……对不起!”
“我爱你……”
“嗨,好久不见!”
“好久不见!”
“……”
“……”
“拜~回见!”
“回见,拜!”
——马卓
20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