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为什么会伤人
刚读完武志红老师的《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的形成过程是主要是通过采访别人而来,感受很深,读后有醒醐灌顶的感觉,之前不太明白的道理,现在很想感叹一句:原来是这样啊!!
《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从出版到现在,一直畅销不衰,期间重印二十多次,销量数十万,被中国读者称为现代版的狂人日记,说他写出了中国家庭吃人的真相,而这种说法让武志红老师受宠若惊。
武志红老师是国内著名的心理咨询师、心理学家、心理学作家,在他写这本书之前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心理过程。
而这本书并没有追求什么石破天惊,它只是细致地、如实的描绘。更重要的是,武志红老师借助心理学的理论,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家庭的那些机制,是如何运作又是如何伤人,而我们又可以如何被改善甚至避免。
在这里我给大家总结几个家庭中经常会遇见的问题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一、我们给伴侣出主意,往往阻止了对方到苦水。
其实看到这个观点时,我的心里被狠狠地抽动了一下,这一下,不仅是我的震惊,也是我的赞同。
因为这种事情时常发生在我和我先生的身上。当他向我诉苦是,我却很容易向他出主意,因为我经常认为,是他遇到了问题,是需要我的帮助,实际上,他只是想交流他的感受。
记得有一次,他下班回家很疲惫的躺在沙发上说,累死我了,今天给客户做了一天的活动,但客户还不是很满意,挑三拣四,烦死人了。
我说,别理他,生这种气不值得!
老公说,那哪儿行啊!甲方是上帝!是我的衣食父母!
我接着提建议:那要不就换个活儿呗!
没想到老公却生气了,说:你说的倒容易,现在找活多难啊,甭管怎样,还有活动可以做,还有钱拿,不然,喝西北风啊!
而这时,我也不高兴了,怼了回去:喂,你这人怎么不识好歹!人家想帮帮你,怎么冲我来了?
像这样的情景,在我和先生之间时不时的会发生,其实他只是想倒到苦水,但我把苦水当成了问题,急着出主意解决问题去了,所以最后总是闹得不欢而散。
如果我早点看到这本书,放弃这种意识,而只是倾听、表示理解、接受,那可能就是另外一种情形,丈夫倒出的郁闷得到我的理解和接受,他也会回报对我的接受,在工作中攒下的烦恼也就解除了。
二、家长溺爱孩子的真相是宠爱自己,并且在以爱的名义摧毁掉孩子的感受。
很多家长认为,对孩子好,就是要溺爱孩子。从现象看,溺爱的父母是通过牺牲自己来满足孩子的需要的,表面上看,溺爱还有那么一点伟大的味道。
但实际上,溺爱原于父母的自恋,溺爱无视孩子真实的成长需要,而是将孩子当做自己的另一个"我“”,给予过度满足。
无限制的给予孩子,其实是在无限制的给予自己。
这让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在麦当劳看到的一幕。
那一天,我点完餐回到餐桌准备就餐,旁边餐桌的一对爷孙吸引了我的注意。
吸引我注意的是小男生极胖的体型,8岁左右的样子,可是可以坐两个人的餐位只能容纳得下他一个人。
在爷孙俩的餐盘里摆满了薯条、汉堡、鸡块等食物,而爷爷的声音时不时的传过来:宝宝,来,吃这个,这个好吃;宝宝,来,吃那个,那个好吃。而爷爷也不吃,只是笑眯眯的很慈爱看着小孙子大快朵颐。
不一会儿,餐盘的食物就被一扫而空。
更不可思议的是,吃完后,小男生准备离开,慢悠悠的站起来一歪一歪的往外走的时候,爷爷在后面还不停的询问:宝宝,吃饱了吗?还要不要再吃点什么?
小男生一边露出略带厌烦的表情一边摆手:不要了,不要了。
一想到这一幕,感觉又好笑,又悲哀。如果再这样下去,这个小男生一辈子估计就毁掉了吧。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还少吗?特别是自己有了孩子后,和我们小区的家长朋友们打交道越来越多,自己也越来越体会到:有一种爱,叫妈妈觉得。
明明已经给孩子穿了很多衣服了,自己感觉冷,非要给孩子加了一件又一件衣服,最后把孩子悟出病来。
明明孩子吃得很饱了,生怕孩子还不够饱,还要给孩子喂食物,最后,把导致孩子积食或消化不良。
我们真的考虑过孩子的感受吗?会想到孩子也会难受吗?这是真正的爱孩子吗?这其实是一种懒惰、不负责任的爱吧?
现在,有时候我就会想,我不要做这样的父母,我要给她真正的爱,尊重孩子独立的爱,在她不同的成长阶段满足她不同的成长需求,我要适时的懂得放手,接受并乐于看到我的孩子的自我独立和自我成长。
三、父母对孩子的压力,其实是父母将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好,但是常不知道怎么做,最常见的是,家长不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
这样的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实在太常见了。
就拿我自己为例,爸爸妈妈都是老师,他们就自然对我抱有很大的期望,从小对我的生活和学习各种干预。学习成绩必须要名列前茅,不然就得回家挨打,而且不仅成绩要好,重要的是,每次考试的成绩一定要排在和爸爸是竞争一个对手的孩子前面,不然爸爸会对我没有好脸色,而我一直会因为爸爸的脸色而胆战心惊,并且对学习越来越惧怕。
后来,长大后说起这件事,爸爸也承认他那时候对我学习的压力主要是因为他是老师,而我作为他的孩子不能给他优秀教师称呼丢脸,不然,怕大家笑话自己的孩子都成绩不好怎么叫别人家的孩子。至于为什么一定要求我的考试成绩要高于他那个同事的孩子,爸爸说,因为在工作中和这个同事能力不相上下竞争激烈,但难免有时会落后,如果我的考试分数低于他的孩子,那么对爸爸心里会是一个打击。
虽然事隔这么多年,对于当时那种患得患失、胆战心惊的感受我还记得很清楚,所以有时在想,虽然现在我的孩子还小,但是等她再大一些上学时,我一定要避免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她,不能让她的童年生活在不安当中。
想想,其实父母对这种焦虑转嫁是很自私的,明明是自己适应不了社会的竞争、变迁,而自己又没有勇气去提升自己,所以就把劲往儿女身上使,他们看似为孩子,但内心中,他们是我自己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而这种焦虑虽然父母如愿以偿了,但是对于孩子可能引发很多心理问题,比如加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侵犯了孩子的个人空间、令孩子形成外在的评价系统。
所以,把父母的压力转嫁给孩子是一种双输的局面,对孩子危害多,家长也不舒服,因为孩子也不会心存感激,家长也觉得受伤。
那么,作为父母的我们应该怎么改变呢?除了给孩子一定的个人空间外,最好的方法就是父母要自我成长,因为,只有父母自己也在成长,他们就不容易对适应社会产生恐惧和过分的焦虑,并且,如果他们更多的去关注自己的成长,就不会动辄干涉孩子的成长。
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才能解决问题,和孩子共同成长,孩子才能得到改变。
虽然中国式家庭目前的问题很多,很多问题也是和我们的文化、历史相关,这些问题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但是,我想,首先我们要做一个觉醒者,感受到并发现了这些问题后,从我们自己做起,把家庭中那些能够改善和避免的伤害在我们下一代的身上不要重演。
这,就是进步。
我也一直相信,这本书末尾武志红老师的那句话:
家,是港湾;爱是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