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浅层次思考现实问题

《八佰》:有人流泪,有人赞赏,有人诋毁,我看到从“我”到“我们”

2020-08-27  本文已影响0人  一个人的电影院2019

01

几乎都要把电影院遗忘了,儿子发来短信说:“你去电影院看《八佰》吧,看完我们讨论。”刚好这几天文元来北京,于是我约她一起去看电影,她说“我们得带好纸巾”,她电话里得知先生和女儿已经在广州看过了,流了很多泪。

我们计划吃完午餐去电影院,雯雯让我们先到她家喝茶,然后她帮我们订票,我以为只有我这样晚上工作的人才会在工作日的时候溜出来看电影,结果雯雯订票的时候发现她家附近的电影院下午所有的场次都满了,不得不换了一家影院,才订了两张下午4:50的票,还是第一排……

我的职业往往是要对未知世界,对行业或经济趋势做出预测:某个行业的未来会是什么样子,人们的生活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预计政策的导向会是怎样。但我对电影、小说的情节、旅游的风景等却从不做攻略,我更愿意在前行的过程中得到意想不到的惊喜,或者遭遇一场暴雨,甚至偶尔来一次失踪也在所不惜。

看电影之前,我对1937年四行仓库保卫战其实并不十分了解,大概只知道有“八佰壮士”这么回事,我也无心去对照历史本身来评价电影。就电影本身的视觉效果、音响效果、表现手法、情节的感染力和对人性的思考来看,这已经算得上是一部让人振奋的国产片。

不过,看完《八佰》后,我还是想乘机了解一下历史背景,想知道一下电影以外真实的“四行仓库保卫战”。看之前不去看是担心先入为主影响观看电影的效果,看完之后查阅资料是想乘机补课。

1937年10月26日,淞沪会战进入最后阶段,宝山大场防线失守,国民革命军决定全线西撤,命令第88师留下一个团进行掩护。当月26日深夜,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急匆匆地回到团部,他的手上拿着88师师长孙元良的一纸手令,上面命令“524团第一营死守上海最后一块阵地。”这最后一块阵地,就是四行仓库。那时的四行仓库,南面紧挨苏州河,东面是英国、美国控制的公共租界,西面、北面已经被日本军队占领。这幢钢筋水泥建筑占地0.3公顷,宽64米,高25米,最初是省城银行、大陆银行、盐业银行、中南银行4家银行存储贷物的联合仓库,以墙厚楼高、易守难攻著称。一直到27日凌晨3点,从前线撤退到四行仓库参加掩护的共计423人,为了迷惑敌人,谢晋元对外仍用团的番号称有800人,八百壮士由此得名。

当日军占领上海市区后,这里是唯一一块由中国军队守卫的净土。蒋介石盯着它,上海市民也盯着它,国际各国也在盯着它,有它在,上海就不算沦陷。

02

看完后我如约与儿子铭沨讨论,他问我感觉怎样,我说:“沉重,电影的角度不错。"

我表示想听他的评价,他首先说了电影的影响力,他说片子的影响超过了预期,不仅仅是好评,网上很多公众号在疯狂诋毁,甚至上升到“政治高度”,其中被批评最多的是认为对历史还原还不够。"电影就是电影,是艺术,因为不是纪录片,不可能跟你讲史实,如果每部战争片都要完全遵照历史去拍,那好莱坞所有的战争片问题都会很大。”

“我认为这部片子已经很成功,虽然《八佰》没有我预想中管虎片子风格那么明显,但是在这个阶段,这部片子还是有点超出预期。首先,这部片子,救活了疫情后的中国影视产业,仅就这一点,就已经很了不起了。

"第二,这个片子让我对很多演员的演技有了重新的认识,国内的影视行业,未来并不会难看。

"第三,管虎的功底确实深,虽然改编了一部分的历史,但是也并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避重就轻说了一些事情,虽然还有很多细节不完善,但是作为一个群像戏,我觉得这是我在国内看过最好的一部战争题材群像戏,甚至放到国际上也不差。一般的战争片,都会突出民族和个人英雄主义,这部《八佰》很好的避开了这些概念性和符号性的手法,既没有美化一些个人,也没有丑化日本兵。"

铭沨现在是一个短视频的制作人,他小时候看很多国外的片子是为了学习英语,现在他通过看电影来学习专业知识并提升影视制作的能力,他关注导演的风格、演员的表演、摄影与音乐的效果,情节的设置,更注重影视作品的表达力和表现力。因为从小到大,电影在他生命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位置,我时常都会重视他的评价。

03

这部片子讲的是历史故事,但我看到的则是这个历史事件中人的变化,是人从逃避到担当、从麻木到觉醒的变化,是从“我”到“我们”的变化。

经历了三个月的战败后,部队已经是疲惫不堪,人心涣散,在一片混战后,留下来守阵的88师524团已经不是一支纯粹的精良部队,有误打误撞进来的农民,也有贪生怕死的逃兵。

端午,还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年农民(“我”),叔叔老葫芦带着他与13岁的弟弟从湖北到上海见世面,因为租界不收留只得进了仓库,他对环境的改变毫无准备,让他战战兢兢,他不敢开枪,日本人放毒气他吓得尿不出来,甚至一度想逃出去,子弹擦破一点皮已经吓得半死……,一开始,他总是跟老算盘和老铁一样不敢拿枪。他不敢开枪,山东兵握住他的手将子弹射出去;在一次备战中,本来是让两个成年人出去迎敌,他们两人争执不下时,端午冲了出去;4天的生死线上的挣扎与蜕变,他成长为一名524团的战士(“我们”)。

老铁,一个总是躲在角落里贪生怕死的老兵,被羊拐戏称为“瓜怂”(“我”),这显然是一个被塑造的角色,一开始他总是想方设法保护自己,看见战友一个个死去,这个尝过生命的喜悦在人世间还没有过够的老兵,在关键时刻还是选择了挺身而出,在国旗倒下的一刻他扛起了旗杆;在大家撤退的时候他选择了留下,他成为这个团队中重要的一员(“我们”)。

羊拐,他是88师收容的一个逃兵(“我”),这个心里时刻惦记着妈妈,来到这个世界还没有享受过人生,香烟是他唯一的快乐。这个还没有摸过女人不知道爱情是啥滋味的年轻士兵不甘心就这样死去。但他身上却有一种狼性,在战场上从不退缩,成为这个团队中最勇敢的士兵(“我们”)。

山东兵,这是一个训练有素,百炼成钢的冷面军人(“我”),他执行任务果断,一切按章行事,他逼着所有的士兵要敢于开枪,对逃兵毫不留情,一个士兵退缩当场被他用抢打伤了腿。

但他是铁面无私的军人,也是有血有肉的男人,在日本人放毒气弹时,他将自己的防毒面具摘下来给了端午,并且没有责罚企图逃走的端午,后来还给大家表演皮影戏。在影片中他从一名职业军人到一个影响团队的核心,某种程度上是两个未成年的湖北少年触及了他内心的情感,也是从“我”到“我们”蜕变。

方兴文,一个以新闻记者为生的机会主义者,一个观察世界的旁观者(“我”),他凭借一台照相机获取新闻而在日本人和英国人中左右逢源。而原本想从战地获取新闻图片的他,在一个个生死边沿上正在的生命中看到人性的光辉,他从一个旁观者最终还是变成了一名参与者,他的风衣被老算盘偷走了,他成为524团的一员(“我们”)……

每个“我”都有明显的标签,除了性格差别,电影还用方言来标签每个人的个性,有来自湖北的、湖南的、四川的、山东的、陕西的,还有梅州的……,但这里的“我”并不是大物的伟岸,而是一群原本缩在自己壳里的小人物,只是这场突如起来的战争点燃了他们的生命之火,民族尊严的面前激发出生命的光辉。

当然,团长谢晋元是四行仓库保卫战的灵魂人物,对他来说,执行任务不仅仅是个人英雄主义,也许对历史的影响力,唤醒更多沉睡的灵魂就是历史赋予他的使命。

04

一边是炮火连天、血肉横飞的地狱,一边则是歌舞升平的天堂。“800”人对抗30万日本大军,这场由蒋介石导演的保卫战与其说是抵抗日军,不如说是表演给同胞和国际友人看,争取更多的援助。

再来看隔岸观火的租界,太太们在打麻将,戏子们下舞台上唱赵子龙,洋人们喝着茶观战,还有生意兴旺的赌场老板,拿着望远镜时刻关注对方的大学教授……,这里人们在洋人的庇护下充分享受着平安祥和的优越感,1937年的中国上海,不知道多少人有“国家”的概念,无数个“我”活在自己的安逸之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把中国“800壮士”与30万日军的对垒看成是一场球赛的话,几乎所有的观众情绪都会是一边倒的,虽然他们知道中方不会赢,但他们每一个人都渴望中国赢,所以,在第一天中国士兵打赢的时候对岸开锅了;第二天中国士兵绑着炸药跳下去的时候他们震撼了;当第三天国旗竖起来的时候,他们流泪了,在民族存亡上,所有的人都不再是旁观者,他们觉醒到自己是“中国人”(“我们”)……

赌场老板刀子冒死送电话线,送国旗的杨惠敏,还有把太太项链捐出去且后来举枪射向日本人的教授……,后来是伸向士兵的无数双手……

人的存在不可能失去自我,但每一个我都不可能孤立地存在,“我”存在于“我们”之中。在我们赖以生存的共同环境里,没有人真的可以是置之度外的旁观者,一个集体、一个组织、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强盛需要每一个人的觉悟和贡献,而不是袖手旁观。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